主题:聊聊M7II镜头的事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38257 回帖:17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065
主题: 3
帖子: 4582
注册: 2004年6月
恭喜蛐蛐兄终於得偿所愿,正式加入M7II大家庭!

顺便问一句题外舌,兄台以前用P67II的长镜时,它的快门震荡到底有无影响照片的成像呢?关注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8.662
主题: 83
帖子: 3451
注册: 2001年10月
南有乔木:M7II套机到手了,比想象的要轻。从使用来说,P67II应该更好些。但我嫌它太沉出掉了,后来还是忘不了6*7的片幅,就又上了这个M7II。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593
主题: 26
帖子: 2166
注册: 2002年4月
M7/M7II近摄套件,包括一个与80mm标准镜头配套的近摄附加镜和一套定位框架,27.5cm固定拍摄距离,摄影倍率为0.32。

旁轴的微距......算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797
主题: 47
帖子: 1977
注册: 2002年2月
谢谢西服兄的详细解答!可能轻便的6*7,M7II或M7是唯一选择了.微距套件能达到什么近摄比例?旁轴的微距...
看来看去还是更喜欢6*7,P67便宜一些,但背不动,虽没完全放弃645的想法,但还是觉得645小了点,要么不上,上的话能大就大一点.

gzcdt兄,谢了! 没发现无忌二手有这个啊.嘿嘿,就是有现在也拿不了,米没攒够...
日本二手市场M7II或M7的价格目前我还不知道,不过可以托人问问,比较一下再说.如果差价不太不如上全新的了.

蛐蛐,你的M7II到手了吗

[南有乔木 编辑于 2004-10-22 15:5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251
主题: 124
帖子: 3458
注册: 2001年11月
优质内容勋章
一直用Fujica 690,最近有机会拿到个M7和80mm标头玩玩。相比而言,M7的确轻巧便捷。80mm这个镜头色彩的确比较清淡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174
主题: 11
帖子: 1781
注册: 2002年2月
南有乔木:M7II的43、50和210三支镜头需要外接取景器。

二手M7II的品相一般都不会很差的,好像现在二手坛子里面还有人在卖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593
主题: 26
帖子: 2166
注册: 2002年4月
南有乔木:

M7/MII的产品模样在无忌里和在Mamiya的网站里都有。他的机身大小和135单反加上马达后差不多。

跟蛐蛐说的一样,M7/MII的取景方式和Leica是一样的,实际上跟其他所有的旁轴可换镜头相机也是一样的,取景器内有取景框线,但是跟Contax G1/G2不一样。G1/G2则是和普通的袖珍旁轴机差不多,取景器可见视场率在100%左右,没有框线。在视差方面,所有旁轴机都差不多。

对日本的二手相机市场不了解。就国内的情况而言,M7/M7II的二手相机似乎比常见的135二手相机要好一些,因为一般人买了M7/M7II以后,要不就是一直使用下去不再出手,要不就是没多久就觉得不合适很快就出手,成色较新。购买二手M7/M7II时可能要对机械结构上比较复杂的曝光调节盘和过片扳手特别检查一下,其他的检查点跟一般二手机差不多。

M7/M7II的配件不是很多。机身本身自带的配件只有一个电池、一根背带、一个镜头卡口盖和一个空的120片芯。每个镜头都带有原配的镜头前盖、后盖和遮光罩。43mm、50mm和210mm镜头分别配有随镜头捆绑销售的外接取景器,不应单独计价。150mm镜头有选配的外接取景器(单独销售),可帮助精确构图,但是不能联动对焦,用与不用在于个人习惯。另外还有的配件就是微距套件(用于80mm标头)和135宽幅套件,也是单独销售的,但是个人感觉用处不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8.662
主题: 83
帖子: 3451
注册: 2001年10月
南有乔木:它应该和LEICA的取景方式一样,和G2是完全不同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5
帖子: 495
注册: 2004年1月
还是老话,虽然没有,但及其向往!!!
所以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797
主题: 47
帖子: 1977
注册: 2002年2月
西服兄,请教:如果从日本找二手的M7II或M7,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比如检查机身的要点是什么\还应该有哪些配件?除43mm以外,哪些镜头必须使用外接取景器?

俺连M7II的实物都没见过,更别提试用了,不知道视差上与CONTAX G 有大多区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593
主题: 26
帖子: 2166
注册: 2002年4月
Dannyu:就係楼下K60同埋东方知猪两位大佬喞問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58
主题: 0
帖子: 268
注册: 2002年12月
西服兄你太謙虛了,請問什麼是K60和东方知珠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593
主题: 26
帖子: 2166
注册: 2002年4月
大家别夸我了,怪不好意思的。

正在琢磨K60和东方知珠的问题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458
主题: 0
帖子: 268
注册: 2002年12月
讚!!!!!

敢說7II,誰比西服兄了解!!還有ALI88兄呢!

小弟儲錢後上210MM鏡頭,不上150MM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5.99
主题: 45
帖子: 2296
注册: 2000年4月
最近忙S了, 有两三次都是两天才睡一小会儿觉. 抽个空儿上来, 一眼就看到西服兄的帖子, 先来占个位! 等有空再来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593
主题: 26
帖子: 2166
注册: 2002年4月
Photosig:手头上没有他们的MTF图。不过镜里乾坤许坚大侠的个人主页中有五款Mamiya 7Ⅱ相机配套镜头的详细指标说明,值得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658
主题: 27
帖子: 4559
注册: 2004年4月
谢谢楼主关心!

不如,就直接烦劳楼主上M50、M43(配Mamiya M7Ⅱ)的MTF曲线!
再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8.662
主题: 83
帖子: 3451
注册: 2001年10月
参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469
主题: 18
帖子: 2931
注册: 2001年6月
为西服DX和西服DX的论文鼓掌欢呼!!!
一口气看完西服DX的论文——这应该属于论文,现在还在慢慢消化中,好文章啊!这么集中、全方面多角度地分析探讨某个机种的全线镜头的文章,实属罕见!
下载了,慢慢再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847
主题: 27
帖子: 7179
注册: 2002年8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9
NIKON Z 6
西服DX不愧为是高手,深入浅出,多方论证,对M7镜头的阐述十分精辟。佩服至极!!!坛子里有此绝佳论文菜鸟们不亦乐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621
主题: 28
帖子: 760
注册: 2002年8月
个人感觉6个头都是好东西,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各种组合都是权益之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你总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邪念”,最终还是一个一个地纳入。我目前的镜头就是从长端开始的——210+150+80。风光为主,人像也兼,并无不顺的感觉。下一个是50,占个广角的位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357
主题: 14
帖子: 875
注册: 2003年11月
根本还是再放毒,坚决打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2
主题: 38
帖子: 4466
注册: 2003年4月
哈哈,就缺配图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9.274
主题: 3
帖子: 274
注册: 2002年12月
K60:与观片距离有关,我猜楼主是开着EXCEL完成如此长贴的。试算:48*40横向,距离1.3M平视,水平50,垂直43,是个标头。凑近看,0.6米,就成105mm中长焦了。不过我觉得退到3M外,感觉不到21mm超广角的效果,反而是近到0.3M,有摇头机的效果。

[东方知猪 编辑于 2004-10-15 22:4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593
主题: 26
帖子: 2166
注册: 2002年4月
多谢各位的提议!

7W:胶片的高度都一样,是56mm。不过对于M7II的片子,我通常都是裁短边,而不是裁长边 如果6x6的片子也是保留对应我的长边的那一边而同时裁掉另一边以使得比例和我的相同,那么M7II的43、80和150就大致相当于6x6的34、64和120。当然如果要刨去旁轴对焦所失去的10%,那么就大约是38、70和132了。本来M7II的43头确实就是冲着哈苏903的38头去的。

东方知猪和K60:二位的问题很有建设性,容我找时间好好琢磨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K60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86
主题: 30
帖子: 980
注册: 2001年9月
楼主大侠对“出片尺寸与透视效果的关系 ”很与意思,但没涉及到大幅照片的算法,通常再美术馆展览的照片都在36-48甚至更大,比如今年的上海双年展。那该如何计算“出片尺寸与透视效果的关系”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9.274
主题: 3
帖子: 274
注册: 2002年12月
楼主对不同片幅间的焦距换算研究得很透,抛玉引砖,俺从另一个角度谈一谈:
照片的输出尺寸通常是约定俗成的3R、4R、5*7、8*10、10*12等,影友的得意之作至少要放到5*7,所以照片的长宽比一般为1.2(10*12、20*24)、1.25(8*10、16*20)、1.4(5*7、杂志封面约为√2:1)所以放大时要依输出尺寸对原稿裁剪,各种片幅裁剪后的“有效尺寸”为:
................135................ 645 ................66  ................67
1:1.2 ...24*28.8.....42*50.2 .....46.7*56.....56*67.2
1:1.25 ..24*30 .....      42*52.5 ...  ..  44.8*56 .....     55.6*69.5
1:1.4    .....   24*33.6  .....   40*56  ... ..    40*56 ... ..      49.6*69.5

若以此有效尺寸来看,67与135的焦距换算比例分布在2.07—2.33之间,43头相当于18—21mm。
我用135的24头常常为底片可以容纳景物但输出时被迫裁掉而心疼,当然,可以把相纸裁成1:1.5,但这个比例不太顺眼,尤其是竖向构图时,有斗鸡眼的感觉(杂志封面的竖向√2:1由于上下加了其他东西,就没有这种感觉)。
题外话:从上表看,135和66是比较浪费底片的,66与645之间的差距远小于66与67之间,1:1有独特魅力,可也得拍摄对象配合呀;135的长边纯属浪费,我在拍片时总是给长边多留些余地以便放大时裁剪。

[东方知猪 编辑于 2004-10-15 19:4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7W
泡菜
泡网分: 24.206
主题: 6
帖子: 289
注册: 2002年10月
好文!楼主分析得很透彻。

另外,最近一直在琢磨,大多数人一提起120中幅,一般都会想起最经典的6X6片幅(当然,也许是哈苏、禄莱的影响力),既然旁轴不可避免底片剪裁,那么,M7的6X7(56x70)底片两边各裁7mm,不就成6x6了吗,此时,以宽度计算M7系列的43、80和150的头就分别成了哈苏系列的50、90(比现有的80长)和150头视觉范围,唯一不敢肯定的是高度范围是否一致。不知此种算法有无疏漏,请各位DX共同探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mhi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1.788
主题: 38
帖子: 11586
注册: 2004年3月
一口氣看完,好貼! !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593
主题: 26
帖子: 2166
注册: 2002年4月
今天有点空闲,聊聊M7II(当然,也包括M7,不过还是以最新的机器来说事儿吧)镜头的事儿。也是希望算是抛块儿砖,引一堆玉出来。

本来是想把下面这些文字放在ALI88资深的关于MAMIYA 7与MAMIYA 7II这个帖子里头的,可是写完以后发现有点啰嗦冗长,怕是影响原有帖子的流畅性,只好试着把它分出来,然后作一个连接。

关于M7和M7II的讨论,除了上面的主题以外,还有以下两个也是相当不错的:

jay_cand大侠的进了一套Mamiya 7, 加入了中幅队列

禅者大侠的成立MAMIYA7俱乐部

-------------------------------------------

关于M7镜头的选择,可能是令很多人头疼的问题。坛子里头关于Mamiya的主题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2000个帖子了,好像也没有得出一个原则性的建议,使得很多意欲踏入M7大门的烧友重复那些先走了一步的人们的选择、比较、再选择的漫长路途。也许由于M7的镜头个个都性能优异、各有所长而又难分高低、难以取舍,使得配全所有镜头成为一种“选择”的话,这应该只是一种“终极”的玩法,而非入门者和大多数人所能。

一.如果从光学结构和成像风格进行分类,可以把43mm/f4.5,50mm/f4.5,65mm/f4归为“色彩浓郁”的一组,150/f4.5和210/f8归为“成像锐利”的一组,而80/f4是一个“淡雅”的特例。

1.43、50和65同属于变形的Biogon结构,设计为准光学对称而非完全对称,以取得更大的光圈。由于光学结构雷同,使得三个镜头的成像风格完全一致,色彩比较浓郁(Biogon的特点),尤其是对蓝色表现得极为深邃(Mamiya的特点),成像比较细腻,暗部和亮部表现比较均衡。

他们之间的差别很小,只是由于光学结构基本相同,随着焦距从65、50到43逐步变短、视角逐步加大,画面四个角的成像难度也逐步加大,尽管50比65使用了更多的镜片、43又比50进一步调整了光路,但依然是无法回避超广角镜头制作困难的客观规律:43的四个角的成像水平必然不如50细致、而65又必然比50成像更加完美。

但是,大家也不必对此耿耿于怀。假如把43成像的四条边去掉,变成50一样的视角,它的成像应该是和50的均匀性差不多的。当然由于画幅小了,整体分辨率会下降一些,这应该可以视为你为了获得更大的视角所做的交换条件吧!(其实对于6X7的画幅而言,这点代价不算大。)

2.150和210的结构也是类似的,同属于Tele-Arton结构。和这种结构的其他镜头(基本上是大幅机的镜头)一样,它们的成像都极为锐利,同时色彩也不算平淡。但是考虑到体积重量的原因,210的光圈做的很小,只有f/8,同时考虑到测距取景器的基线长度限制,索性设计为目测对焦,使得大家心里不爽。但是事实上,如果大家从它的轻量化和小光圈设计出发,就应该知道它完全是为了风光拍摄而来的,需要复杂而精确对焦的场合并不多,正如 ALI88大侠所说:对于远处的景物,直接把焦距拧到∞无限远就是啦!

3.80是6片4组的光学结构,但是和标准的双高斯结构略有不同。也许是光学完全对称并且镜片很少的原因,80头的成像非常清新自然,不带任何的主管偏见和夸张,当然也可以说是没有个性和特点。f/4.0的口径,使得它极为小巧轻盈,同时其价格也只有其他配套镜头的60%左右。也许这是通常商家对所谓“标头”的定位。但是我更希望它再大一些(自然贵一些也可以理解),使得光圈能够达到f/2.8(即便如此,由于它的焦距并不是很长,对焦难度应该不会很大),这样它会更有所为的。

通过分析镜头的光学结构,我们还会发现,M7II镜头的光学结构都是来源于大幅机的设计,这是和其他大多数的120相机的镜头系统(通常来源于135的镜头体系)所不同的。也许我们可以认为M7II的旁轴体系是大幅相机的一种变异。事实上,M7II的镜头已经从整体上超越了Mamiya的其他120系统的镜头性能,达到了与Hassblad、Rollei的镜头一比高低的地位,这原因之一应该是采用大幅机镜头设计思路的结果。

二.如果从焦段来分析的话,我们还有更为常用的分组,就是按照ALI88大侠所提出来的,把43和50归为广角组(包含超广角和标准广角),把65和80归为标头组(包含小广角准标头和标头),把150和210归为长焦祖(包含中长焦和小长焦)。这样我们基本上可以从各组中选取一个镜头,构成“三头一机”的配置。

这个分组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广角组:
对于偏好和擅长广角表现力的用家来说,直接选43就好了;
对于偏好构图紧凑或者说害怕画面过于分散空洞的用家来说,50更为顺手。

2.长焦组:
对于需要兼顾人像拍摄或者需要较大光圈的长焦镜头的用家,150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偏好更长的焦距并且无需兼顾风光以外体裁的用家,210应该是一个更为合适的选择。
当然,如果你对旁轴系统的长焦不以为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且你有135单反的长焦系统作为补充,你似乎也可以放弃M7的长焦镜头。

3.标头组:

最为简单的办法是从广角来定标头:广角已选43,标头就选65;广角已选50,标头就选80。这样的焦段配置比较符合侧重广角使用的用家。

但是,上述配置方法使得广角和标头之间的焦距比只有1.5到1.6倍左右,应该说是很密的了,而相比之下从65到150有2.3倍,从80到210更有2.6倍之多。如果你是拍摄题材比较多样或者不确定,这种配置就不一定合适了。希望焦段比较均匀的用家可以采用43-80-150的组合,各焦段之间的比例都是1.9左右,具有比较好的题材适应性。50-80-150也是相对要均匀一些。

当然,长焦已选210或者根本就没有配任何长焦镜头,标头就因该选80,否则这台机器的用途就可能有点儿偏门了。

这样下来,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几种配置组合:

~~~~~~~~ 一头 --> ~两头 ~~--> ~三头

强调广角力度~~ 65 --> 43+65 --> 43+65+150

强调紧凑构图~~ 80 --> 50+80 --> 50+80+210

强调焦段均衡~~ 80 --> 43+80 --> 43+80+150

焦段和紧凑兼顾~ 80 --> 50+80 --> 50+80+150

强调焦段范围~~ 80 --> 43+80 --> 43+80+210

为什么是列到三个头为止呢?我想是这样的:

如果最终也是只要一个头,那么你不必选M7II,Rollei或者Yashica的双反应该更合适。

那么两个头行不行呢?如果是这样,我敢打赌你一定是选了两个短焦的头,否则连你自己也会觉得对不起M7II的旁轴结构。那长焦段怎么办?大概是用单反系统来补充吧。不过我的看法是,135单反确实有很好的长焦镜头,但通常是一旦你走上了M7II的路,你多半会慢慢地对135的小画幅失去信心,除非你对135系统的300mm或者更长的镜头具有坚定不移的爱好。至于120单反呢?除非你真的有需要并且有能力购入那些极端贵昂的300mm以上的长焦镜头,否则M7II的210镜头已经足以让你对付风光摄影中对长焦的需求。M7II的150或210只须一万元左右,比你另外建立一套120单反系统要便宜得多。因此,两个镜头之后你一定会走到第三个镜头的。

(当然,我在这里并没有一丁点儿贬低单反系统的意思。如果你的兴趣包括长焦或者微距或者人像,那么单反是你更好的选择,千万不要走入M7II的旁门。)

最后,有没有超过三个镜头的方案呢?当然有,不过那肯定就是奔着攒齐六个镜头的路子上去了,因为三个镜头之后,并不存在明显的焦段盲点。另外,如果你真的需要用齐M7II的六个头,你一定不要忘了第二个机身。

三.进一步的探讨:究竟43有多么广角、210有多么长焦?

这也是很多想加入M7II用家行列的人们经常提的问题。

以前我也多次说过这样的话:由于67画幅(56mm×70mm,4:5)与135画幅(24mm×36mm,2:3)的高宽比例不同,因此有不同的换算关系:

1.以对角线长度换算到135系统,乘以0.48(=43.3/89.6)的系数:
43mm-> 20.8mm
50mm-> 24.1mm
65mm-> 31.4mm
80mm-> 38.6mm
150mm-> 72.4mm
210mm->101.4mm

2.以宽度换算到135系统,乘以0.51(=36/70)的系数:
43mm->22.1mm
50mm->25.7mm
65mm->33.4mm
80mm->41.1mm
150mm->77.1mm
210mm->108 mm

3.以高度换算到135系统,乘以0.43(=24/56)的系数:
43mm->18.4mm
50mm->21.4mm
65mm->27.9mm
80mm->34.3mm
150mm->63.4mm
210mm->90 mm

在上述换算方法中,以对角线长度进行换算是得到包括厂家在内的最大多数人所常用的。以此进行换算,43头确实是货真价实的21mm超广角了,同时210也就只相当于135系统的100mm的镜头,算是一个中焦。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尤其是在风光拍摄中,我们更多是希望使用宽幅一些的画面比例,而不是M7II的比较接近正方形的4:5比例。也就是说,假如我们需要对M7II的画面进行剪裁,我们往往是会充分利用它的长边而把短边裁得更短。在这种情形下,基于宽度进行换算就具有了更实际的意义。这样43镜头就相当于135系统的22mm,而210就相当于108mm了。

事实上事情还不仅限于此。如果你使用了一段时间的旁轴系统,你就会发现,它不可能和单反系统一样非常精确地利用取景器控制取景范围。由于旁轴系统固有的取景误差(包括取景与成像不同轴所引起的视差和因为对焦而引起的取景范围变化),制造商不会也不可能确保取景成像倍率为100%,而是达到110%或者更多(单反系统往往是95%到100%之间)。这也就是说,为了保险起见,通常将会有比取景框更多的景物落到了底片上面,你可以在出片的时候慢慢地斟酌裁减。当然如果你对M7II的各个镜头的成像范围已经了如指掌,你完全可以超越取景器来控制并缩小这个误差,但是你要知道你这样做所带来的风险(景物由于取景误差而跑到底片之外去了)。至少对于我而言,我宁可在后期中裁掉多余的边缘(反正M7II的底片相比135也不算小了),也不敢冒险,万一搞一张废片出来可就后悔来不及了。

如此算来,我们的换算公式需要把这个因素(多乘以110%)考虑进去才会更加使用,即以宽度换算到135系统,乘以0.57(=36/70*110%)的系数:

43mm-> 24.3mm
50mm-> 28.3mm
65mm-> 36.8mm
80mm-> 45.3mm
150mm-> 84.9mm
210mm->118.8 mm

这时候,43头就大致相当于一个24mm广角、50头大致为28mm小广角、65头大致为38mm小标头、80头大致为45mm标头、150头大致为85mm“人像头”、而210头就差不多已经接近135mm了。

以上是M7II的镜头与135系统镜头的比较实际的换算关系。大家会发现我倾向于认为M7II的镜头会比“理论值”要“长”一些,但这确实是我的感受。至少我发现我的80头与我以前常用的135的50mm标头没有多少区别,但是和135的38mm确实不同。

其实我还有两个其他方面的根据来说明我的这种倾向性。第一个是与大幅相机镜头焦距的对比,第二个则是与实际出片后的视觉感受。

A.与大幅镜头的换算

前面我是拿135系统作为换算基准。如果我们拿大幅相机来对比,将是“更具有倾向性的倾向”。以大幅系统中最常见的45系统为基准,并且考虑到110%的取景倍数(大幅机可都是100%的取景倍率的),我们将会得到以下的换算关系:

43mm-> 85.8mm
50mm-> 99.8mm
65mm->129.7mm
80mm->159.7mm
150mm->299.4mm
210mm->419.1 mm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M7II的43头也就是相当(差一点不到)45系统的85mm镜头,而玩45相机的大侠们通常认为75mm才开始是超广角;50头大致为100mm,65头大致为130mm,跟135mm的标头差不多;80头大致为160mm,150头大致为300mm,已经是地道的长焦了;而210头大致为420mm,接近很少有人玩的450mm长焦。

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呢?当然大幅系统的长焦不好玩是一个因素,太沉了。但是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我要说的下一个话题:

B.出片尺寸与透视效果的关系

这个话题我在前一段的回帖中提到过,当时有人提出不同观点,但是我当时有点忙,没来得及说深一点。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欢迎各位大侠一如既往地砸砖。

首先,当我们说一个镜头是“标头”时,其中一条依据是说它的视角和人眼的视角接近。当然人眼的“视角”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最大视角接近180°,比如对应于中心黄斑区的灵敏视角为10°左右,不过通常认为有效的观察视角为水平50°、垂直40°左右。也就是说,在30cm的明视距离下,我们能够“一眼”观察到的区域大约为20cm×25cm(大约为32开的书本的大小),此时对角线为30cm,对角线上的视角为63°左右。

在135系统中,45mm的镜头具有大致相同的视角,而在120系统中,80mm左右的镜头也具有大致接近的视角,因此我们把它们称为“标准镜头”。当然(也是碰恰)这个焦距的镜头也比较容易制造。

以此为基准,比标头焦距更短、视角更宽的镜头被称为“广角”,如果短于50%或者视角宽于一倍,基本上就是所谓“超广角”;同样地,比标头焦距更长、视角更窄的镜头被称为“中焦”,如果焦距长过2倍或者视角少于50%,就是“长焦”,如果在进一步达到4倍以上、或者视角少于25%以下,大概就应该是“大长焦”了。(不过好像很少这么叫的。)

其实这些都是大家已经知道了的。之所以这样再啰嗦一遍,是想找机会提醒一下,镜头的视角只是体现了相机在~底片~上的视角而已。这时候人的眼睛还在相机外面呢。

好了,该轮到我们的眼睛了。观赏我们的作品,无非是有这么几种方式:直接看底片;幻灯机投影;洗印或者打印成照片;通过电脑或电视屏幕或者通过投影仪观看;或者印刷为书刊杂志,以及灯箱海报等等。无论何种方式,都存在照片的展示尺寸和我们的观赏距离这两个因素,从而形成特定的观赏视角。

比如说,我们在距离一个17"显示屏40cm的位置上观赏一张满屏的照片,这时候的观赏角是对角线57°/水平 47°/垂直 36°(呵呵,跟我们的眼睛观察角度差不多,怪不得17"的显示器比较流行);假如我们在30cm的距离观赏一张4x6英寸(10x15cm)的照片,这时候的观赏角度就是对角线34°/水平 29°/垂直 19°(这回就跟我们的眼睛观察角度差不少了,所以我们总是觉得这种尺寸的照片不够大);再假如我们在1米的距离观看一张1.8x1.2米的海报,这时候的观赏角度就是94°/水平 84°/垂直 62°(这回就大大超过了眼睛的观察角度了,所以我们肯定会觉得这时候的海报一眼看不过来)。

实施上,根据片子的展示尺寸和观察距离,有效的观赏角度通常会在10°到60°的范围内。太小了,就会因为看不清或者内容太少而失去应有的效果,太大了,就会因为“一眼看不全”而失去原本的意义。顺便多说一句,记得曾经有人说过300万像素的数码相片打印成5米长并挂在5米高的墙上,大家都没有感觉到锯齿。其实在15米开外观看这个5米的画像跟在40cm的距离观看一张5寸的照片的观赏角度是差不多的,当然找不到锯齿。

好了,打住,闲话少说。其实我想进一步要说明的是,这个观赏视角和原先的拍摄视角共同作用,才会真正产生镜头和照片的透视效果。假设用M7II的80mm镜头拍摄一张底片,放大出两张照片,分别是20x16英寸(“大照片”)和10x8英寸(“小照片”),并且在同一拍摄点用43mm的镜头向同一方向拍摄一张底片,放大出20x16英寸的照片(广角照片)。三张照片同样摆在58cm的地方观看。

首先,由于此时大照片的观看角度是水平47°/垂直39°/对角线59°,恰好和80镜头的拍摄角度完全相同,也是水平47°/垂直39°/对角线59°,这时候我们眼睛的感觉(严格说来,是透视效果)就和拍摄现场完全一样了。在此情形下,80头就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标准镜头。

但是对于小照片而言,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候小照片把拍摄现场的水平47°/垂直39°/对角线59°拍摄视角压缩到水平20°/垂直25°/对角线31°的观看视角里面去了,角度压缩比为1.9左右。这样就造成了广角镜头的透视效果。

在看看广角照片,它也把水平78°/垂直66°/对角线92°拍摄视角压缩到水平47°/垂直39°/对角线59°的观看视角里面去了,角度压缩比为1.7左右。显然,这是一张广角照片,但是它的角度压缩程度还不如那张小照片高(但是比较接近)。事实上,那张标准镜头的小照片跟这张广角镜头的大照片的中心部分,无论画面内容、尺寸和透视关系都是差不多的。

进一步说,即便我们事先设定观看距离,假如不必考虑分辨率因素而可以对底片任意放大,其实所有焦距的镜头都可以是标准镜头。(这个原理可以在xitek有关透视的说明中找到。)

讲到这里(可真不容易,很绕口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镜头的透视效果会随着观看角度而变化,并且实际观看角度趋向于小角度(包括照片尺寸变小和观看距离变大),镜头的透视效果就会趋向于广角效果;相反,实际观看角度趋向于大角度(包括照片尺寸变大和观看距离变小),镜头的透视效果就会趋向于长焦效果。

好了,应用到实际情形中,我们的6x7的底片差不多是135的底片的2倍大(指长边),自然6x7的洗印尺寸也会比135的大(废话,否则我们就不会买这个家伙了),一般而言,6x7的底片至少会放大到5x7英寸,而135的底片也至少会放大到3x5寸,作为普通照片在明视距离下(30cm左右)欣赏。这时候5x7英寸相片的观看角度大约是3x5英寸相片的1.5倍。事实上,在许多场合之下,我们的6x7的底片也确实会放大到135底片的1.5倍左右的尺寸。

结论是什么?假如我们把这个1.5倍的系数考虑进去,那么M7II的镜头焦距与135的换算关系就会演变为:

43mm-> 36mm
50mm-> 42mm
65mm-> 55mm
80mm-> 68mm
150mm->127mm
210mm->178 mm

如此看来,43并不是超广角,而是小广角;210不再是中焦,而是地道的长焦。

极端地说,如果我们保持与135底片同样的放大率,那就更简单了:从透视效果来看,M7II的43mm就是135的43mm,M7II的50mm就是135的50mm,......,M7II的210mm就是135的210mm。

当然,这仅仅是就透视效果而言的。至于拍摄角度,还是原来的换算公式,即:

43mm-> 24mm
50mm-> 28mm
65mm-> 37mm
80mm-> 45mm
150mm-> 85mm
210mm->119 mm

四.总结一下

M7II的广角头(43、50、65)成像偏向色彩浓郁,80标头成像比较清新自然,长焦头(150、210)成像极为锐利有不失层次。六个头总体上都极为优秀,难分高下。

镜头一般配置上是一机三头,终极配置就是两机六头。一机三头配置时,通常是分别把43和50、65和80、150和210各分为三组,每组中选择一个头。从一机一头或者一机两头起步的用家,一定要考虑到最终的目标配置。

广角组中,擅长构图紧凑的用家可以选用50,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选择43头会有比较广泛的题材适应性,尤其是针对园林、建筑等空间不太开阔的景物,以及需要广角透视效果的题材。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对43的画面剪裁到50的构图,而在画质上不会有实质上的影响。

标头组中,已选择43广角头并且擅长于广角效果的用家可以选择65,但是我建议题材比较广泛的用家可以考虑80,因为65头与长焦组的150和210的衔接不是很紧密。当然,如果近从单个镜头的适用性来看,65头似乎比80头的用处更多一些。另外65与80的色彩风格各有特色,这也可以是一个辅助的考量点。

长焦组的选择不是那么困难。对长焦距有着不可抵挡的爱好的用家,210是不二之选,但是同时要放弃对大光圈的追求。150则是一个更加平衡兼顾的通才。

作为个人的看法和感觉,由于旁轴取景系统的难以避免的视差,加上定焦头焦段不连续的限制,使用M7II时对画面的后期剪裁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客观上使得对短焦段镜头的需求会更多一些,相应地长焦头也会显得比想象的更加长。

最后想说的是,任何一种选择过程都是比较难以割舍的。M7II是一个独特而且极为优秀的系统。假如你发现M7II的特点与你的摄影习惯十分吻合,那么两机六头也许是你的完美境界。
相关标签: Mamiya 7II 视角 透视 尺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聊聊M7II镜头的事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