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终于弄明白为什么五声音阶是王道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2768 回帖:8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783
主题: 14
帖子: 3277
注册: 2007年1月
啊呀,被勾起了废话的瘾头,贫两句题外话,楼主见谅。

管子·地员篇,最早的五声音阶记载,制律的方式是三分损益。但是给定1,三分损益制出来的2356,和现在用十二平均律确定的2356,音高有明显可闻的区别。

吕氏春秋,已经把五声律扩展到十二律,甚至可以旋宫,就是说可以比较轻松的转调。战国的某些编钟出土,律制都很精密,不止五声。为什么后来就彻底五声化了,就像为啥西方人就要七声一样,有很强的文化因素。

五声也并不一定就是中国气质。楼上有个兄弟说了,布鲁斯用五声的很多。以闹孕主题歌为例,351 236,这还算比较中国,到了后面12352这句,已经明显是西风压倒东风了。如果再改成1235高音1,节奏再稍微切分化一点,那简直就是布鲁斯范儿了。呵呵。再来一个例子吧,行星组曲木星Jupiter,三部曲的中间部整个是个五声音阶,但是很不中国风。倒是Morrison的riders on the storm那里的五声音阶用的非常有中国范儿,呵呵。

故事里说,4、7这两个音中国人不要,被日本人捡了去大用特用。呵呵。也是题外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783
主题: 14
帖子: 3277
注册: 2007年1月
原文由 jdai 在2011-09-05 01:46发表
在首贴里没说清楚。为什么7可以作为1的先导音符而4不能做5的先导音符?我的理解是这样,音阶12345671,其中,3和4之间是半音的音程,7和1之间也是半音的音程。除此而外,其他任何相邻两个音符之间都是全音的音程。全音音程相当于一级楼梯,而半音音程相当于半级楼梯。半级楼梯给人以不到位或者是过渡性、临时性的感觉。这是人 ......


f不能做g的先导,和早期制律的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按五度相生制律,那么C -> G -> D -> ...转一圈最后才轮到 -> F。如果三分损益制律,C->G是三分损一,C->F是三分益一,两个在不同的方向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801
主题: 5
帖子: 2981
注册: 2007年1月
重金属摇滚、布鲁斯也是五声音阶打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783
主题: 14
帖子: 3277
注册: 2007年1月
现代派的,能挺得住不容易。LZ说得像哭的算是非常温柔的。广岛遇难者挽歌彻底是一电锯惊魂。远古童声则基本属于跳大神。都是晚上走夜路不敢听的东西。

[声色茶马 编辑于 2011-09-05 20:4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783
主题: 14
帖子: 3277
注册: 2007年1月
女作曲家,希尔德嘉德·冯·宾根 应该算是第一号青史留名的了。能接受圣咏的可以试试。

[声色茶马 编辑于 2011-09-05 20:4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rainxzy 在2011-09-05 16:56发表
宫商角徵羽12356,5个音调就可以写曲子了


例子俯拾即是。如各种佛教音乐。如《春江花月夜》。

有些地域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会用到7音。如广东音乐。但越是地域特征鲜明的音乐,越接近当地戏曲。而戏曲,可能会经常用7音甚至4音。正宗的汉族音乐,比如华北地区,民歌是不用7和4音的。

早前说了,4音和7音是西洋音乐的基因。如果想写一首洋腔洋调的曲子,就尽量用4和7乃至升5,让音乐从大调变成小调。中国人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很多人唱不准其中的升5,“夜色多么好···”之“夜”字,必须唱出“升5”音,但很多老同志直接用5代替。俄罗斯味道一下没了。

蒙古音乐的数字规律也很容易总结。比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比如《牧歌》。多以3音开头,361是最常用音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变花样,比如3561,或者235616等等.总之,多用6音和1音,乐句中间尽量顺着音阶往上走,到了高处再顺着音阶往下走,最后以1或者6作为乐句的结尾,尽量不用7音,坚决不用4音,乐句中间的音程也尽量不要大幅度拐来拐去,可以用相近的音符做成装饰音,比如25或者35。哈哈。

我纯属个人胡说的,别太较真。凡事都有特例。所谓不按牌理出牌。但牌理基本如上。

[jdai 编辑于 2011-09-05 20:2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allseasons 在2011-09-05 18:16发表

汉朝的男男女女们就普遍有LZ这样的感觉...尤其是多愁善感的诗人和美女.


呵呵。没听过汉朝的音乐,不知是什么样子的。不过中国戏曲并不符合我的主帖里的高论。在京剧里,4音和7音用得很多。但戏曲和通常所说的音乐有所区别。它的程式和规则与音乐完全不是一个体系。这个我也不太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azao 在2011-09-05 19:23发表
晕啊。。所有的中国音乐都没有4。。。这让国产七声音阶情何以堪啊。。。


什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Michael 在2011-09-05 19:10发表
不懂谱曲,但是这么说听觉的艺术就感觉是要把画家的七色画板改成5色,有2个色你没有比有好,这不胡扯吗


音乐和视觉艺术是相通的。继续展开话题未免有太多字要码,所以我不解释。大略提示一下,高级时装和晚礼服颜色都很简约。姹紫嫣红的那是太平洋土著和非洲黑人或者芙蓉姐姐。素描和黑白摄影是基本功。自然界声响频率是连续变化的。但那不叫音乐,叫噪音。音乐就是按数学规律把自然音频截成十二段,取各段节点作为音符。但十二个音通常不能同时出现在一段音乐里,好比画家不能把颜料盒里几十种颜料统统用在一幅画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Bohnenkaffee 在2011-09-05 19:07发表
其实不难, 就是慢 ,verycd死不死没关系,emule不死就行了.

ed2k://|file|Death%20in%20Venice%20-%20Mort%20%C3%A0%20Venise%20(1971.Morte.a.Venezia).Luchino.Visconti.DVDrip%20x264..dual..subs.deu-eng.mkv|2108850931|5FBAB762155EC9CD2E9C1E3DA650CD2B|/

[Bohnenkaffee 编辑于 2011-09-05 19:08]


底下这串字符是emule网址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1.481
主题: 38
帖子: 10206
注册: 2004年11月
原文由 Michael 在2011-09-05 19:10发表
不懂谱曲,但是这么说听觉的艺术就感觉是要把画家的七色画板改成5色,有2个色你没有比有好,这不胡扯吗

事情不能这么看啊。。。艺术价值和数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1.481
主题: 38
帖子: 10206
注册: 2004年11月
晕啊。。所有的中国音乐都没有4。。。这让国产七声音阶情何以堪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918
主题: 49
帖子: 1397
注册: 2000年11月
不懂谱曲,但是这么说听觉的艺术就感觉是要把画家的七色画板改成5色,有2个色你没有比有好,这不胡扯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1.805
主题: 15
帖子: 39349
注册: 2002年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jdai 在2011-09-05 01:10发表

你有空可以找找古拜杜丽娜的曲子听听。不一定会喜欢,但满足一下好奇心还是不错滴。她的音乐不太好找,因为不畅销。

电影《威尼斯之死》我早就从电驴下载了。但一直放在硬盘里没时间看。曾经看了开头十分钟,感觉很闷,就没看完。想留着以后实在无聊时再慢慢看。幸亏下载得早,如今veryCD已死,想再下载,估计很难 ......
其实不难, 就是慢 ,verycd死不死没关系,emule不死就行了.

ed2k://|file|Death%20in%20Venice%20-%20Mort%20%C3%A0%20Venise%20(1971.Morte.a.Venezia).Luchino.Visconti.DVDrip%20x264..dual..subs.deu-eng.mkv|2108850931|5FBAB762155EC9CD2E9C1E3DA650CD2B|/

[Bohnenkaffee 编辑于 2011-09-05 19:0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7.818
主题: 683
帖子: 28460
注册: 2005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jdai 在2011-09-05 00:10发表
因为“发”和“西”音听起来像哭泣。

听女作曲家古拜杜丽娜时恍然大悟。她的曲子就是呜呜咽咽像在哭。而哭的时候,总是让小提琴大提琴从“西”到“哆”,或者从“咪”到“发”,在半音之间徘徊。此前在其他帖子里说过,如果想要旋律优美动听,最省力保险的方法就是坚决不用“发”音,谨慎使用“西”音。整个音阶12345 ......


汉朝的男男女女们就普遍有LZ这样的感觉...尤其是多愁善感的诗人和美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2.332
主题: 187
帖子: 5021
注册: 2003年8月
宫商角徵羽12356,5个音调就可以写曲子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696
主题: 79
帖子: 2338
注册: 2005年3月
很有喜感,留名,待看扫地高僧携4和7来PK……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在首贴里没说清楚。为什么7可以作为1的先导音符而4不能做5的先导音符?我的理解是这样,音阶12345671,其中,3和4之间是半音的音程,7和1之间也是半音的音程。除此而外,其他任何相邻两个音符之间都是全音的音程。全音音程相当于一级楼梯,而半音音程相当于半级楼梯。半级楼梯给人以不到位或者是过渡性、临时性的感觉。这是人的生理特点。爬楼梯时,遇到半级台阶,人的本能感觉是节拍被打乱,下意识地想要赶紧跨到下一个台阶上才感到踏实。所以这个多出来的半级台阶是个让人不愿久留的地方。

4和7就是让人下意识中不愿久留的音符。踩上半级台阶,仿佛有重心倾倒的感觉。唱到4和7,也感觉音乐的味道变了。音乐的7之后多半跟着1,到了1音,感觉调子终于回来了。这就是主音的作用。

半音4后面通常也可以跟着5。但是5和4之间是一个完整的台阶。而3和4之间是半个台阶。因此,从3唱到4,等于从踏实变成不踏实。所以4不是旋律的归宿和久留之地。据我印象,几乎没有歌曲以4结尾。甚至短短的乐句也没有以4结尾的,势必要回到3或者升到5才算踏实。但是4降到3不能作为音乐的高潮。而4可以唱到5,但不是顺理成章的发展,不像7和1之间仅隔着半个台阶,略略抬脚就滑过去了。呵呵。我这么说显得有些牵强和啰嗦。

具体例子就不举了。如有兴趣,悄悄在肚子里哼几首曲子揣摩下,看我讲的对不对。

以前我曾胡思乱想,为什么很多旋律一听就是外国的?外国和中国旋律为什么这么大差别呢?想来想去,就发现外国音乐,到处都是4和7。你哼哼巴赫莫扎特舒伯特试试就知。4和7,就是让外国音乐听起来显得金发碧眼高鼻子的遗传基因。

我得下去了,否则真成了疯子不好。

[jdai 编辑于 2011-09-05 01:4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tenghui7402 在2011-09-05 00:31发表
碰巧心情很糟,看楼主帖子颇有同感。


希望你看了我的帖子以后心情能好点儿。
人生不如意十之※※。不奇怪。正视它,迟早总能挨过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crowspal 在2011-09-05 00:35发表
又长见识了,古拜杜丽娜这个人从来没听说过,古典音乐听得很有限,有空找找她的作品。

跑题一下,前些天看了维斯康蒂的电影<Death in Venice>,你是马勒迷,不知道看过没有? 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 维斯康蒂认为原小说主人公就是暗指马勒,全片的音乐也都是马勒。 如果你没看过,强烈推荐,也想听听你的观后感。另, ......


你有空可以找找古拜杜丽娜的曲子听听。不一定会喜欢,但满足一下好奇心还是不错滴。她的音乐不太好找,因为不畅销。

电影《威尼斯之死》我早就从电驴下载了。但一直放在硬盘里没时间看。曾经看了开头十分钟,感觉很闷,就没看完。想留着以后实在无聊时再慢慢看。幸亏下载得早,如今veryCD已死,想再下载,估计很难找了吧。

这部电影的原作小说我早就读过了。托马斯·曼的名篇。八十年代时,中国文学刊物很多,西方文学很受推崇。但那时读它,也还是一知半解没留下什么完整印象,感觉就是讲一个有古希腊唯美情结的多愁善感的得了绝症的人对于年轻生命的羡慕和留恋的古怪幻想。这类题材太边缘了,一般读者只能囫囵吞枣。

这部电影的配乐主题是马勒第五交响乐第四乐章。也正是冲着这个卖点,我才下载了这部电影。去年我在此翻译贴出的《留声机》文章中介绍马勒第五交响乐时,的确提到《威尼斯之死》以马勒第五交响乐的慢板乐章为主题配乐和电影的基调。但其实我并不理解这究竟是咋回事儿。因为在我对马勒生平的有限了解中,马勒并不是同志。无论如何,该电影的导演维斯康蒂是同志,这是明白无误的。想必他对马勒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吧。

管他呢。每个人对音乐大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和心情进行理解和诠释。纯音乐是完全抽象的形式。虽然音乐中对喜怒哀乐的表达是固定的,但每人喜怒哀乐的原因可以各不相同。所以不必在意作曲家经历过什么。

[jdai 编辑于 2011-09-05 01:1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5.184
主题: 341
帖子: 7270
注册: 2002年4月
又长见识了,古拜杜丽娜这个人从来没听说过,古典音乐听得很有限,有空找找她的作品。

跑题一下,前些天看了维斯康蒂的电影<Death in Venice>,你是马勒迷,不知道看过没有? 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子, 维斯康蒂认为原小说主人公就是暗指马勒,全片的音乐也都是马勒。 如果你没看过,强烈推荐,也想听听你的观后感。另,很多中外影评都在文中使用了Gay这个词,但我觉得这是完全的误读,这是相当唯美的一部电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738
主题: 3
帖子: 87
注册: 2009年8月
碰巧心情很糟,看楼主帖子颇有同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crowspal 在2011-09-05 00:15发表
我碰巧沙发了,支持Jai发文。 这么晚还没睡?


唉。我经常神经衰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5.184
主题: 341
帖子: 7270
注册: 2002年4月
我碰巧沙发了,支持Jai发文。 这么晚还没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因为“发”和“西”音听起来像哭泣。

听女作曲家古拜杜丽娜时恍然大悟。她的曲子就是呜呜咽咽像在哭。而哭的时候,总是让小提琴大提琴从“西”到“哆”,或者从“咪”到“发”,在半音之间徘徊。此前在其他帖子里说过,如果想要旋律优美动听,最省力保险的方法就是坚决不用“发”音,谨慎使用“西”音。整个音阶1234567,把4和7去掉,用五个音来写,不说百分百好听,至少不会难听。为什么?因为4和7容易让音乐听起来像哭。

4和7同样都是半音,为什么7音可以谨慎使用,而4音坚决不能用?或者说,3和4是半音关系,为什么保留3而放弃4?我想,原因是这样:一般歌曲均为大调,而大调,1是主音。如果7音用得好,唱到7时,听众下意识会等着歌手继续爬高,到1音才算功德圆满。所以此处7音可以成为一个非常漂亮而有悬念的先导。好比侯宝林相声,7是脱下来的第一只靴子。

至于3和4的关系。试想一下,如果保留4而放弃3,则2和3之间的全音音程没了。这使得音阶的数字和谐被破坏,好像一个人缺了一颗门牙。所以只能放弃4。事实上,所有中国传统音乐都没有4,而听起来相当顺滑动听。同是音阶中的半音,7往往比4容易派上用场,因为7可以作为音乐达到高潮暨主音1出现之前的先导。而在音阶关系中,4之后是5,其间相隔是全音而非半音,因此4无法作为5的导音。

所以4是一个没有用的半音。它唯一的用处,就是让音乐的色彩和气氛改变,从暖变为冷,从均衡变为摇摇欲坠。7也是一样,也会令音乐的色彩和气氛改变,但是它之后跟上1,立刻就能恢复正常。所以7音是一种刺激有趣的调味品。而4音完全是一剂苦味的药品。作为中餐厨师,能把猪肉烧熟是基本功,但能在猪肉里加上合适的调味品,是一个技术,如果这厨师技术了得,擅长进一步用上某些苦味的作料,那这厨师堪称大师。

所以,写给中国人听的曲子,保险起见,就老老实实地学习古人,只用123567好了。古代文人最推崇的乐器是什么?古筝。古琴。古筝古琴好像是没有4音的吧?为什么?因为向来最讲究礼仪端庄和道学严谨的中国古代文人认为,二胡是一种淫荡的乐器。啥意思?我猜,因为二胡是可以在1到7之间连续奏出任何音高的,一不小心,4音就出来了。

所以,二胡拉得不好,别人听起来就像哭。嗯。有了半音,有了4和7,音乐听起来就像在哭。

回说古拜杜丽娜。古典音乐几百年下来,几乎没有一位女作曲家能够青史留名。舒曼老婆和马勒老婆原本有希望的,可惜为了相夫教子,她们荒废了自己的天才。迄今我所知道的唯一的女作曲家,就是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她还健在。是苏联人。但并不是主流音乐家。恰恰相反,她以前一直不被官方文化所承认。绝不是主旋律。

在苏联,如果想做主旋律作曲家,必须写旋律优美的曲子。但是有风骨的艺术家不屑做※※。于是苏联出现了肖斯塔科维奇,也出现了施尼特凯。还出现了古拜杜丽娜。

这些人都不以写优美旋律为最高目标。他们为了谋生吃饭,写电影音乐,但他们真正花心思的主产品,杜鹃啼血之作,都是晦涩难听的音乐。不但大用特用4和7,还把1到7之间所有的半音都用上,以至于听不出旋律,听不出主音1在哪里。所谓无调性,所谓十二音体系,就这么用上了。所以音乐极度不好听,到了像呜咽哭泣一样的地步。但是在苏联那样的地方,知识分子心里随时有哭的感觉是不足为奇的。

古拜杜丽娜1931年生于鞑靼,二战后成了作曲家。虽不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但是受到了老肖的直接鼓励。

我虽然貌似无忌泡菜中最喜欢现代音乐的人,其实也是半桶水。因为我喜欢的现代作曲家,其实直到勋伯格和肖斯塔科维奇这一代为止。这二位都还是二战前便已功成名就,且恩师均为传统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二战后崭露头角的先锋作曲家,即由无调性作曲家培养出来的一代人,已经到了我等听众都视为畏途的水准。古拜杜丽娜和施尼特凯正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高人。因为他们的音乐用了太多4和7之类的半音,所以听起来像哭。难得听一次还可以。比如一年一次。

[jdai 编辑于 2011-09-05 00:1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终于弄明白为什么五声音阶是王道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