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潮汕民俗文化和名胜古迹介绍 [主题管理员:W兄]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85350 回帖:143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揭阳“一年八任县长”内幕  



    由于实行“委任制”,县长成为“官瘾”者的“热购商品他们四处活动,公开捐资,暗中行贿,献物纳谷,攀亲结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临时※※,就任临时大※※,结束了两千多年以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从中华※※成立至1949年这38年中,由于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以及政局的动荡,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丑闻。
    ※※初期,县长曾一度实行“※※制”,至1923年,李烈钧以参谋部部长之衔进驻潮汕,“代行大※※职权”,而废除“※※制”,改用“委任制”。揭阳第一个被委任的县长是周伯初。由于实行“委任制”,使“县长之位”成为当时相互争购的“热销商品”,患有“官瘾”者,便四处活动;公开捐资、暗中行贿、献物纳谷、攀亲结友……花样层出不穷。据《揭阳县志通讯》载:“当时向军酋买官者,继周伯初之后的有林宴林、陈颉龙、姚绍墀、陈实甫、林毓荃、林奇等。”仅※※十四年(1925)这一年,揭阳县便有8任县长先后任职:陈实甫:1925年3月4日离任;谭振声(《揭阳县※※志》载为“谭树声”):1925年3月5日到任,同年6月26日离任;林毓茎:1925年7月23日到任,同年9月3日离任;林奇:1925年9月4日到任,同年9月6日离任;伍芗梧:1925年9月7日到任,同年10月8日离任;周伯初:1925年10月9日到任,同年11月23日离任;曾靖圣:1925年11月24日到任,同年12月23日离任。
    “一年八任县长”,开创了潮汕“官宦更易史上”之最。在※※这38年※※中,揭阳共有64任县长。其中,任期最长的是谢鹤年(广东高要县人),他于1931年12月31日到任,至1935年8月30日离任。时间最短的是林奇(本地人),他于1925年9月4日到任,同年同月6日离任,任期仅3天。
    为何揭阳在※※时期县长更易如此频繁,主要有下列4个原因:
    1、军队参政,军酋指派县长。揭阳乃粤东大邑,自※※※※※※篡权之后,至1949年10月揭阳城解放,连年战事,军队出入揭阳甚多,军酋可随意委任县长,如刘从骥(广西马平县人),周伯初(本地人),伍芗梧(湖北广济县人)等,都是未经省府批准,直接由军酋委派的。
    2、捐款买官。随着“※※县长”的废除,县长委任大权即落在各地军酋之手,使其成为一种贸易商品。如林宴林(本地人),花了1万元大洋到汕头向洪兆麟买了个“揭阳县长职”,但任职时间仅有4个月零 6天(1923年10月坞日赴任,翌年2月20日离任)。买官、卖官越多,越加速了县长更易速度。
    3、劣迹败露,县长他调或撤职。1937年正值“七·七”事变,全县群众抗日情绪高涨。然而揭阳县长马炳乾(广东台山县人)却在县府旁辟一暗室,作为每天吸食※※之处。不久,被人拍成照片,告到省府。但因马某省府有人,遂将马县长他调。“县长吸毒”一案,至此不了了之;1931年,方德华(广西南宁县人)任揭阳县长后,任用小人,贪污渎职,尤以增加警费,加重盘剥而被邑民告于省府,于同年6月4日被省府撤职(任期仅不足4个月),离县之日,群众当街抛冥纸“相送”;此外还有梁翰昭(广东新兴县人)、陈暑木(广东澄海县人)、曾靖圣(本地人)等先后也被撤职。
    4、※※※全面崩溃,揭阳县长相继辞职或逃离。1948年9月、10月、12月,中国人民※※※以风卷残云之势,先后取得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反动派开始全面走向崩溃。时揭阳地区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茶,※※※反动派在揭阳的统治势力也开始动摇,武人出身的揭阳县长潘汉逵(湖南酃县人)于1948年 6月6日到任,见政局如此动乱,知道※※※彻底失败已为期不远,遂向省府辞去县长之职,回老家去了;※※※广东省※※见到形势如此严重,决定再次启用清乡、□□□□老手何宝书(广东东莞人)。何于 1949年5月2日到揭任职。8月1日,※※潮揭丰边县委成立“城市工作组”,着手筹备解放揭阳县城后的接管工作。何此时已无能为力,整日呆坐县府。9月,随胡琏兵团离开揭阳一一这是※※※揭阳县※※的最后一任县长,为期4个月。
    然而,※※时期这64任县长中,也有一部分县长为揭阳人民办了一些好事、实事。如江苏高淳县的施文熙,为官清正,办事认真,工作有方,万人称颂;广东高要县的谢鹤年,任职期间,在揭阳做了不少好事、实事,如筑公路、办学校、建公园、修古迹;广东澄海的陈卓凡,协助※※※推行新政,支持工农群众革命运动,筹资办学等。这些,揭阳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揭阳剪纸漫话  


    揭阳剪纸艺术,世代流传于民间,乃劳动妇女用以美化生活之手艺,不知名之剪纸艺人遍及圩镇村庄。每逢佳节喜庆,妇女们心灵手巧,以一剪之功,剪制窗花、盘花、团花、蛋花、牙筷花、家禽、走兽、鸟、鱼……或贴于墙壁门窗,或装在玻璃镜里,或点饰祭物摆设,使节日增添色彩,尤其嫁娶庆寿时,剪制寿桃、鸳鸯、双石榴、大红双喜,装饰房舍礼品,表示美好祝愿,既热烈又高雅。由于民间剪纸出自劳动妇女之手,使艺术形象中倍加纯扑而明朗,生活气息浑厚,艺术感染力强。
    解放后,这一传统技艺经过继承和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多样。1959年,揭阳有30多幅剪纸作品参加广东省举办的工艺美术展览会,均被评为一等奖。当时,北京工艺美术馆、广东省文化局等单位还订购了一批揭阳剪纸,作为国庆十周年的※※并由北京人民出版社编选出版《揭阳剪纸集》。1960年,揭阳剪纸艺人苏巧莲、陈书本等合制一套农村题材的剪纸作品60幅,参加世界农业博览会展出。苏巧莲创作的儿童题材剪纸作品也曾在日本大坂、东京展出,都获得好评。
    揭阳的剪纸艺术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有书可考的揭阳早期民间剪纸艺人江根和的影响。
    江根和,女,别名巧珍,揭阳云路人(今揭东县云路镇),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
    根和自幼喜爱剪纸艺术。16岁时,她的剪纸作品已在揭阳、潮汕受到人们的赞赏。她17岁出嫁,22岁那年,因丈夫病故,又受翁姑虐待,被迫带女漂流异乡。28岁那年,她漂流至海阳浮洋井头村的黄厝“斋堂”(今潮州市境地内)当“斋姨”。在艰苦的环境里,她从未间断过剪纸创作。
    在艺术创作上,她不受传统思想限制,富于创新,手法夸张洗练,稚气中带有巧拙,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1956年,潮州民间剪纸工艺社吸收她为社员。同年,中国美术协会华南分会吸收她为会员。那时,她积极从事剪纸创作。除了继承、整理数百件优秀作品外,还与其他美术工作者一起,创作出一批既有潮州剪纸特点,又具有时代风貌的佳作。她的部分优秀作品,被送到日本、埃及、莱比锡等国际展览会展出。
    江根和于1960年逝世,她握刀剪纸几十年,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剪纸艺术。为潮汕地区的剪纸艺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揭阳剪纸艺术虽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但由于销售有限,经济效益不高,发展极受限制,目前只是应景而作,处于半停顿状态。然而,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使揭阳一代新生的剪纸艺人茁壮成长,如惠来的黄德涛、榕城区的黄凤珠、谢奕锋、东山区的林旭青……我坚信,未来的揭阳剪纸艺术,前途是乐观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潮汕※※最大海难在芹澎  



    80年前丰茂号海轮从南洋满载800多侨胞回潮汕过年,在芹澎触礁,生还者仅10余人,尸体漂到潮汕沿海
    
    2000年10月8日刊载于第215期《潮汕文化》上的《潮汕※※上的最大海难》,说祯祥、祥发两轮死亡失踪共四百多人为潮汕※※最大海难,其实死亡人数仅是80年前在南澳县芹澎丰茂号轮海难的一半。
    丰茂号是英国人经营的,与丰盛、丰远、丰和、丰平、丰庆号往返于实叻(今新加坡),暹罗(今泰国)至汕头港之间,丰茂号马力最大,在汕头市怡安街福昌洋行设有航运办事处,洋行经理纪万顺是汕头人黄焕章(又名我虚)居士之堂母舅。黄居士是海难的知情人。
    1920年2月初(农历12月中旬),丰茂号轮从实叻、暹罗,载着800多名要回唐山与亲人欢聚过春节的华侨,驶往中转站香港,停泊数日后开往汕头港。这天(农历12月23日)丰茂号轮驶近汕头时,潮水太浅难进港。船客归乡过节心切,提议改航驶往福建省厦门港登陆。于是,丰茂号向东驶往南澳县属南澎列岛外侧。第二天即农历12月24日的夜里,当它驶到列岛之一的芹澎内北旗时,忽然风雨大作,狂浪怒吼,船触在礁石上。船客惊慌,争相逃生,把船灯照射下的海水,误认为是浅滩,纷纷跳下去。可是,海水深,特别是有猛浪,跳下海者都被恶浪吞没了。留在船上的也因船入水,一个个被冻死了。船长见此惨景,悲痛至极,遂开枪自杀。
    天亮了,风浪稍平,芹澎渔夫划着竹排,前往内北旗礁救人并打捞物资。幸存者仅10多人,均奄奄一息,被渔夫送返芹澎救活,也有个别人只顾捞物不救人。据说有一名划竹排的渔夫,见海面一女子手执一皮箱,还未断气。他竟把皮箱捞上来,不拉女子上竹排,使她转瞬就下沉了。事后,一位华侨巨贾来南澳寻找其女,声称知其女尸在何处者有赏,救活其女者则有重谢。那渔夫深感后悔,受良心谴责,竟患起精神病致死。海难尸体漂浮到潮汕沿海,汕头存心等善堂和潮阳诸善堂收尸埋葬。
    这次海难震惊了海内外。汕头英国领事馆负责处理善后问题,船由英国保险公司赔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逢看湖山便忆家  



    丁日昌思乡爱乡,但不为乡亲族人谋官。他用人唯贤,在家乡创办蓝田、鹏湖书院,扩建金山、韩江、榕江书院,培育一批人才。
    
    文衍源先生的“访丁日昌故居”文章(刊《潮汕文化》版),引用丁日昌诗“叠叠奇峰树半遮,对门遥见片帆斜;迩来偏觉乡情重,逢看湖山便忆家”,反映他“晚年殷念故里”。近读黄强《丁日昌外传》,也见引述此诗,用以褒扬丁日昌虽满怀故乡情,却不徇私情任意提携或举荐乡亲族人。《外传》言诗是丁日昌在上海时写给他私塾同窗好友陈章的。丁与陈孩提时相依相伴,感情纯真,丁日昌在一次游泳时因流急水深,险被淹死,是陈章救了他一命。
    后来丁日昌平步青云,官运亨通;陈章却屡试不第,穷困潦倒。但彼此仍情谊深长,鸿雁不断,畅抒胸臆。丁日昌写这首诗给陈章,表述了他对乡土故园的思恋情怀。丁、陈莫逆之交几十年不断。当丁日昌任江苏布政使(管一省财赋、民政,从二品官阶)时,陈章专程到江苏找丁日昌,请丁帮他谋个职位。丁日昌一向对科举和官场的徇私舞弊与用人唯亲深恶痛绝,于是他婉言向故友说明难处,建议陈章参加官员录用考试,并表示乐意为他提供食宿。年近半百的陈章自感记忆力衰退,早年学业荒废,难以应试。临别时丁日昌送他50两白银,但陈章并不感激他,反而对这位当大官的莫逆之交故友,没法替他安排个小职位而愤懑不平。
    丁日昌是晚清一位开明的社会政治活动家和※※者,他出身于布衣之家,他重视教育,重视知识,提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曾募款扩建潮州金山书院、韩江书院和榕江书院。在丰顺创办蓝田书院、鹏湖书院,培养了一批人才。他自己则潜心苦学,求书若渴。他严于律己,用人荐官,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坚决批判官场滥用职权,用人唯亲和培植亲信党羽的恶浊风气。他在江苏任布政使不满一年就擢升江苏巡抚(省级地方※※长官),丰顺汤坑有不少乡亲族人,千里迢迢到江苏来“走后门”,谋求一官半职,丁日昌都坚决※※。他谕汕头的永捷顺、公和行:“查汤坑来苏,路过汕头,必以永捷顺、公和为居停。汝二行若不代为雇搭海船,则来者亦不能遽然而至。为此,谕仰该行号知悉:嗣后如有本部院族人亲戚等已至汕头要求来苏州者,尔行中即为垫送每人五元,劝令还家。”该函件还称:“此间不准属员请托引荐,岂自己可荐人与属员乎?”诲人必先正己,以身作则,这是丁日昌的良好作风。
    丁日昌对胡作非为的亲属,也从严惩处,毫不宽贷。曾一次丁日昌因办公务出门,嘱咐在家儿子丁惠衡管束家丁。但家人丁范贵趁丁日昌不在家,放荡恣肆,在外闹事,影响极环。丁日昌回来后得悉此事,要先将丁惠衡处以家法,丁惠衡逃匿不知去向,丁日昌动起真格,上疏奏皇帝:“请旨将盐运使衔知府丁惠衡即行斥革,将臣交部严加议处,以为辜恩溺职者戒。”
    丁日昌生长在封建社会,官高权大,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爱乡,公正廉明,坦荡磊落,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堪值嘉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郑和下西洋与潮汕之缘  


    世界※※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文研会暨“郑和纪念馆”筹建活动仪式,于7月11日在广东揭阳市华南酒店隆重举行,这是继去年底在云南昆明召开的第二届郑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又一次盛会。
    郑和,原姓马名文和(又称三宝),云南昆阳人(今昆明),※※,明内宫太监,侍燕王赐以郑姓,世称“三宝太监”、“三保公”。明永乐三年(1405至1433)他先后七次,奉皇命率舰队通使西洋,历时28年,走遍东亚南洋群岛、印度洋、波斯湾等四十多个国家地区,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沿岸,开创了世界航海史无前例的壮举!郑公此举,比起西方哥伦布、麦哲伦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且舰队规模之大与船只之多,超过他们好几倍。
    传统的观点认为,郑和几次航海起锚,均由江苏大沦刘家湾出发,哪为什么要选址揭阳筹建郑和纪念馆呢?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未免太离谱了。郑和航海究竟与揭阳有何干系?俗语说:天下事无奇不有,郑公航海史玄奥之谜,就看看谁来揭示吧!据近期广东※※学者编著出版的《广东丝绸之路史》一书,收集了新发现的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郭编纂的《广东通志》记载,永乐五年九月(1407)“命太监郑和出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起。”这次出航,以大量丝绸纺织品、香炉、花瓶、烛台、灯盏、香盒、金莲花、香油、金钱一千、银五千等贵重物品向当地佛寺布施。据《广史》书主编的中山大学黄启臣教授所言,郑和七下西洋,是明朝※※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每次都要经过广东南海水域的南澳岛、大星尖、独猪山、七洲洋等到达西洋诸国。郑和七下西洋有利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向全球扩展。(南澳岛曾出土书有“三宝公”香炉)在该史书首发式所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与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研讨会》上,雷于蓝副省长赞同广东史学界大胆开拓进取的新史学观点。黄教授对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是从广东那个港口起航,为什么会从广东出发?留下一道未解的课题,有待史学界共同探讨。
    事情真有不谋而合的凑巧,潮汕※※文化中心揭阳市研究会的徐光华同志,接香港港侨发展有限公司派员协助前来传递信息,提供郑和七下西洋时,在揭阳市惠来神泉港建有仓库,存放物资等云云之说,对其信息的可靠性如何,老徐一时难作断言,据他所掌握的潮汕各县市史籍中,可尚未见过记载,但从惠来神泉港的地理位置重要性而言,《世界地图》上有明显的标志,清光绪六年(1880),英国万国公司在惠来靖海建立起当时世界最高的国际航标灯塔,于此类推,这些可贵的线索与黄启臣教授所讲的郑和七下西洋,每次都要经过广东南海水域的论述,互相吻合。为摸清史实底细,徐光华专程驱车抵惠,邀请该县政协文委、地方史志办、文化局、博物馆等有关领导同志,召开座谈会,认真分析研究,并深入走访文物收藏家古汉龙同志,据古所述:儿时遇一游方和尚“云海法师”告诉他,“郑和七下西洋时,曾派兵扫清惠来一带海盗,在神前(泉)屯兵二百,在华家山(属神前镇另一角落处)屯兵三百,并在一块大石上,凿了一个很深的孔,作为竖旗之用,及后,又在神前(今水仙宫、妈祖宫一带)设立二个储运仓库。至清顺治时,因近海居民接济闽兵海寇,故将当年郑和设立的储运仓库烧毁。法师还送几张郑和航海羊皮地图给他,可惜※※时被作“四旧”烧毁了。经过大家的思考探讨,达成共识:惠来典籍县志虽未记载郑和航海史迹合乎情理,因郑和首次出洋时间为明永乐三年(1405),而惠来置县于嘉靖三年(1524),相距一百余年前的事,未必都能一一记得上去,至清代时,为防“近海居民接济闽兵海寇”,曾下令“迁近海居民入内地五十里”,郑和设在神前的储运仓库被清兵烧毁符合史实。粤东海滨乃中国南疆沿海前线要地,郑和七下西洋由此起航,设立储运仓库之说未足为奇,这是研究郑和航海史的一大突破。
    为一进步掌握郑和下西洋更翔实的史料依据,筹建会同志再次深入调查了解,从神前大禹皇帝水仙宫管理老人陈古成口中,获悉一首赞颂郑和航海事迹的民谣:“孔雀东南飞,日月照斗回,大明开山祖,国师乃刘基,神机出海马,奉旨征西洋,潮江春水色,潮邑真宝地,郑和曾幸游,流涟情忘归,可惜有钦命,神迹同日辉。”因年长日久,陈老对这首民谣记忆未必很准确,但从它所反映的内容,恰好应证上述史实。他还透露郑和下西洋时的一枚千岁玉牌下落于民间。当年,郑和从潮、梅古道返回南京时,曾涉足普宁洪阳,到榕城水城巡视,最后一次登临黄岐山巡游,他对“海滨邹鲁”的揭阳乡土人文、民情风俗怀有深厚的感情兴趣。郑和航海除了惠来神泉等处留下许多足迹与传说,在古揭阳辖下的?浦渔村(今汕头市所辖)建立潮州货栈,开设通商海关口岸,与吕宋(菲律宾)、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与南洋诸国和伊朗、喀麦隆等亚、非四十八个国家地区通金融,建钱庄。郑和所铸的狮抱环球乌金印重6.6斤,通商世界各国,比起明皇帝的玉玺更为金贵。如今这狮抱环球的印模,已成了世界※※商贸的象征标志。郑和这位著名航海通商家已被世界※※称之“中华商贸通”,并戴上“世贸开山祖”的桂冠。纵上所述,郑和七下西洋在广东南海水域的潮汕大地揭阳市惠来神泉、普宁、榕城及今汕头市?浦渔村、梅州等地留下许多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文物迹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锦山古道奇观  



    古道上唐代摩崖石刻,在广东属罕见文物;对研究唐代社会※※文化提供实物资料,有一定※※价值
    
    迎着朝阳,渡过梅潭河,我们来到了粤东侨乡大埔县农业旅游开发中心休闲乐园旅游。但见锦山千年古道沿途文物古迹丰赡,景色迷人。
    锦山古道位于大埔三河镇坪水村,据古道旁摩崖石刻记载,始筑于大唐天宝年三年(744),距今有1255年的※※。它沿山而筑,逆梅潭河而上,地势险峻.西起三河坪水锦山,东至湖寮龙江河头,全长约 15公里,是唐、宋、元、明、清至※※以前,湖寮、百侯、枫朗、饶平及毗邻福建等地人们通往三河到海内外各地的必经之道。由于这段古道是由一座悬崖峭壁的大石山开通的,道旁还有总长达300多米的险道墙栏,墙高0.4至0.8米,厚0.2米,离梅潭河水面约40米。道宽I. 5米至2米左右,其中有条石29级。墙栏历经千载,日晒雨淋,仍然屹立道旁,堪称古代建筑奇观。这条古道直至1970年,大埔开通了湖银公路之后才废弃,杂草丛生。古道旁发现唐代、元代两处摩崖石刻古迹。唐代摩崖石刻记载:“化首赖士明钞拾两,化首余文贵钞拾两,郭德兴钞拾两,信女赖三娘拾两,同保平安吉,天宝三年二月白。”全文72字,直排,阴刻。现字迹如旧,从碑文看是记载当年修筑古道捐款人芳名的。
    元代石刻记着石刻时间“……至元七年岁次辛已。”共141只字,直排阴刻,现字迹基本可辨。至元七年(1270),距今729年。从石刻内容可知是记载当年捐款建镇安桥及修锦山古道芳名的。由于年代久远,镇安桥已毁,遗址被三河电站水库区淹没。
    由千年古道再往上步行数公里,有梅潭控头石林石刻群。其中有明代嘉靖年间副使黄廉大幅题刻:“磐石之安”,并在码头凉亭作一联云:“古木千章,山容如滴;悬崖百尺,江流有声。”清代湖寮龙岗举人张某大幅题刻“松烟飞翰”;无名氏题刻“三腔巨浪”。※※期间,有驻粤东军政官员吴奇伟两大幅题刻;“报国效忠”与“礼义廉耻”;原大埔县长罗博平题刻“顶天立地”及对面公路旁由原※※※高级将领罗卓英题刻的“梅江涛壮”四个大宇等,笔飞墨舞,行云流水,与新发现的唐代、元代石刻,互相媲美。
    锦山古道上唐代摩崖石刻,在广东全省实属罕见的珍贵文物。它比百侯镇旧寨蔡仙训的摩崖石刻宋开禧元年(1205)还早461年。唐、元两处摩崖石刻的发现,对研究唐代、元代的社会※※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价值。其发现者休闲乐园总经理刘风雷欣喜地说;“锦山古道文化遗存中可以看出,上在,1255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十分重视发展道路交通,兴办公益事业,发动社会贤达捐资,为人民做好事,与今天县委、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造公路桥梁,发展交通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等是一脉相承的”。目前,锦山古道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近,县委※※曾百友实地察看丁锦山古道旧址后,欣然挥毫为牌楼写下“锦山古道”四个大字。古道中的撑腰巨石、华宝钟鸣、石鼓大王、险道墙栏、醒狮迎客、三叠瀑布、榕抱金砖、碧波鱼跃、渔翁垂钓等奇景,给游人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千年古道》诗云:“锦山拥翠路漫漫,荆棘满途古道盘。廿九石阶千载固,唐人碑刻尚留看。”又《摩崖石刻)诗云:“谁把摩崖壮锦山,琳琅石刻越千年。月明江上风光好,胜景长留人世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羊城入祀的失名牧童 原来是揭阳的雨仙  



    
    广州越秀山下应元路西有一座名气颇大的三元宫。三元宫正殿供奉的是三元神,分别是上元天宫尧帝、中元地宫舜席、下元水宫禹帝;此外,还有吕祖、老君、关帝、天后、鲍仙姑等,都有殿堂;而后殿东廊下墙角新塑有一骑牛牧童,目前失名,但稽之古籍,正是揭阳本地神“风雨圣者”。
    “风雨圣者”又称雨仙、大圣爷、仙爷等。据清乾隆本《揭阳县志》载,“风雨圣者”是桃山都人(今揭东县登岗镇孙畔人),宋乾道九年 (1165)生,父名乙,早丧、鞠于兄;9岁能唤雨,能以脚代柴烧;12岁入郡,代官祷雨,城中降雨积水三尺;后牧牛宝峰山顶,忽不见,传说成仙了,皇帝敕封“灵感风雨圣者”,立庙专祀,乡人遇旱,诣宝峰山顶焚香致祝,即降雨。近千年间,潮汕各地多祀“风雨圣者”,神像都是牧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潮汕各地尚有雨仙庙20多座,仅揭阳市便有 10座。
    “风雨圣者”崇拜最迟应在清乾隆间出现于广州,这可以从乾隆朝大诗人袁枚的记载得到证明。袁枚在《续子不语》中记载,广东制军孙某祷雨无验,仙童为致雨,于是孙制军“命塑其像于五羊城‘三元宫’,题曰“羽仙孙真人”。袁枚的记载明白告诉我们,三元宫中塑了“孙”姓“风雨仙童”像,这正是揭阳神“风雨圣者”孙道者。但是,不知什么时候,“羽仙孙真人”塑像被毁了,袁枚的记载没有人去注意了,于是,重塑于三元宫中的牧童像竟然失名了。
    由于袁枚这一段记载的吸收,2000年1月,笔者借出差之便到了三元宫,“五一节”又再到三元宫,两次寻究这一尊重塑而又无名谓的骑牛牧童,但询宫中工作人员,都不晓为何神祇,更不要说道出根底。首次到三元宫,只见信众排队等看摸这牧童和牛,然后施钱,据说这能给他(她)们带来好运,但谁都说不出牧童是谁。再次到三元宫,那里竟然新挂了一张牌叫“太岁”,并指示什么生肖的人冲太岁,须到大殿去摸签。问一宫中人,也只能说是太岁,余皆不懂。我慨叹没找到设于三元宫中的广州道教协会的道中人,也慨叹何以偌大一个广州,如是一个三元宫,竟至于没有人注意到袁枚的记载,而让“风雨圣者”丢了户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潮阳”就是潮州——“海滨邹鲁是潮阳”的出处  



   
    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与《汕头特区晚报》合编的“潮汕文化”选第二集,书名为《海滨邹鲁是潮阳》。有的读者对此有质疑,认为把潮汕文化归属于“潮阳”欠妥,有的看了封面,就以为书的内容是写潮阳的。这是误解。其实,书名借用的诗句中的“潮阳”是指古代的潮州(潮汕)。
    众所周知,“海滨邹鲁是潮阳”是宋代陈尧佐的诗句。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在朝廷任秘书郎、开封府推官的陈尧佐,因上书忤逆皇帝旨意,被贬谪为潮州通判(地位略次州、府长官,但掌握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实权)。’年仅37岁的陈尧佐在潮虽不满二年,却关心民瘼,重视教化,“修孔庙、韩祠,率州民之秀者就于学”(《潮州府志》)。还组织百姓,捕杀鳄鱼,为民除害,深受潮汕人民赞誉。陈尧佐治潮爱潮,被召回京后逐步由谏议大夫迁升为宰相。在京师时他仍眷恋关心潮州,写诗勉励和祝贺潮州上京赴试的士子。“海滨邹鲁是潮阳”出自他《送王生及第归潮阳》:“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诗的大意是:不用再慨叹潮州没有人中举了,潮人已有攀枝折桂的士子给家乡带来荣耀。此后地方志书也有科举人才可以记载,南海之滨的潮州如同诞生孔子(鲁)、孟子(邹)之地人才辈出。
    说陈尧佐诗句中的“潮阳”是指潮州,首先应从潮汕※※上的建制来理解。潮汕纳入封建王朝版图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250年)。当时秦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揭阳岭设戍所。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平定反叛汉王朝的南越,揭阳县正式建制,县境包括潮汕、梅州和闽南部分。晋咸和六年(331),析揭阳为海阳(潮安)、绥安(漳浦)、海宁(惠来)、潮阳四县。晋义熙九年 (413)设义安郡,统辖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今大埔)5县。隋开皇三年(583),改隋初地方政权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废义安郡,置义安县。隋开皇十一年(591),在原义安郡地域改设潮州,※※上开始出现潮州名字,此时潮州辖义安、潮阳、海宁、绥安、义招、程乡 (今梅县)6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罢州为郡,潮州改为潮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罢郡复州,潮阳郡复改称潮州。此后,潮州作为府城,统辖潮汕各县及周边的一些县份。
    由于潮阳建县较早,延续不变,※※上潮阳郡又曾取替潮州,故古代诗人有时用“潮阳”来借代“潮州”。如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莅潮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其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诗句中的“潮阳”就是指代潮州。在陈尧佐的诗作中,以潮阳代潮州,更是屡屡可见。如当时的士子林从周、黄程都是海阳(潮安)人,都登进士第,陈尧佐在送别他俩的归潮诗写道;“丹山毛羽忽伤弓,归去潮阳足养蒙。自有匣中孤剑在,莫将闲泪洒春风。”诗中的“潮阳”显然是指潮州。用“潮阳”借代“潮州”的,另如《寄题漳浦县斋》:“漳浦从来瘴雾深,潮阳南去更难禁。当时三载曾无事,不放闲愁入寸心。”陈尧佐的《忆潮阳》诗,其实写的也是潮州:“东西楼阁与云齐,天际孤烟认恶溪。记得幽人旧吟处,独游亭在野桥西。”陈尧佐并没有把潮阳与潮州,划出明显的界限。正因如此,他把在潮州为官所写的诗,结集定名为《潮阳编》。如果我们把“海滨邹鲁是潮阳”诗句中的“潮阳”理解为是指当时的潮阳县,把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潮州府排除在外,不仅不切合实际,而且削弱了诗的内蕴和意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千秋佳话千秋镇  



    宋兵部侍郎邹氵凤屯兵筑城抗元遗迹今犹在
    
    从惠来县的葵潭镇向东北走,约5公里处有一古镇,镇名千秋。它留下一段悲壮的千秋佳话。
    龙腾初夏,与秀雁诸先生偶游其地,见残垣尚在,古榕苍翠,黄土遍地,荔枝满园,引起无限感怀。
    千秋镇,在潮汕是一古镇,形成于宋代。它三面环水,扼闽广陆路,为当时通衢大道,是商旅过往驻足之地。祥兴元年(1278)十月,文天祥率勤王之师进潮,讨伐叛将陈懿、斩反官刘兴,兵部侍郎邹氵风(字风叔),也自江西率义兵来会。祥兴二年十二日十五日邹讽屯兵千秋镇,为阻元兵追袭,便在这古镇构筑防卫工事。因怕暴露目标,不敢举篝火悬大灯筑工事,只好趁夜风借朦胧月色率众筑城,天亮一座高 1—2米、宽约2米、从北向南环绕一圈约4里的土城筑成,并筑外城墙为护,人们惊叹一夜成城为神助。后人便传说是邹将军深夜驱鬼筑城,故时至今日,在大榕树下那段土堆,还被称为“鬼仔围城”的地方。可是在元朝大兵压境下,土城也无法阻挡,文天祥急转移赴海丰,由邹氵凤殿后,至五坡岭文天祥被元兵所掳,邹氵凤阻击无力,抢救不成自刎,被扶上南岭而死。
    当时邹氵凤所筑土城北面,有古榕一株,上可作嘹望哨,下留缺口为人镇门户。今此树尚在,虽古干干枯,但新枝把古干抱在怀里,依然翠绿成荫,却可让人见古老枝干,故此树被群众称为万年青。如果说潮汕古榕较老者,此树应属其一,它就是千秋镇的万年青娘娘树。
    邹氵凤屯兵的营地遗址尚在,有残垣数丈,高在4米左右,墙厚约 40厘米。现营地遍植荔枝,干※※两人合抱,果树龄也当在百年以上,我摄下树下绑牛照片,可作与果树大小对比。
    千秋镇背靠无胆山,据惠来文物志载,1976年,在平整土地时,挖掘铲子无胆山1000多穴墓葬,发现很多晋代墓砖,有人说此地可能是晋义安郡的海宁县治。※※沧桑,虽有不少记述古海宁县约在今惠来的资料,但尚有待考古者细探。
    到了明代,邹氵凤屯兵筑城抗元佳话,曾被人刻石纪其事。赞“崇冈壁立,曲水长流。开险莫升,人谋曷筹。山川万古,镇垒千秋。”可惜这千秋古镇,未能建成旅游点,让千秋佳话永留传,也属憾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话说盐埕街  



    
    制盐生产在※※有悠久的※※。远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年代,已有盐业的生产、交易。秦汉时代,实行郡县制以后,由国家经营盐业,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生产。当时在全国26个郡国中,共有盐官32处,主要是在渤海、黄海沿岸和西南、西北的产池盐、井盐的地区。当时的闽粤沿海地区,虽然已属郡制,尚未有盐业的生产。
    宋代中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逐渐南移,大批中原农民、手工业者进入南方,带来了各种生产工艺、技术,制盐开始在闽粤沿海地区兴起。宋末(约1270年),有一位名叫刘布袋者,来到饶平、澄海交界的“新港埠”定居,继而多姓聚居,遂成村落。“新港埠”东临大海,为渔舟舶集之所。村人大多垒灶煮盐,以盐业的生产、销售为生,故得名“盐灶”。
    明朝初年,采取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手工业生产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制盐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当时,在手工业生产较为繁荣、发达的福建莆田,出现了“日晒制盐”的生产方法。强日照时,一人一天晒盐二百斤,节省了柴薪,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为制盐业上一大进步。“日晒法”传人广东,很快成为潮汕沿海地区的一大经济支柱。  ·
    明代潮汕,虽然历经宋元战乱,经济、文化有不少新的建设。当时的潮州府,已有湘子桥、文庙、凤凰塔等恢复建设。沿海地区,尚未形成“沙汕头”,仍是一片海滩、盐埕,盐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今天的华坞、厦岭一带,遍布盐埕,盐业生产、经营十分兴旺。
    1860年,汕头开埠。在昔日的沙滩、海滩、盐埕上,矗立起一座新兴的工商、港口城市。昔日的盐埕,变成了洋楼、民宅群居的闹市,“盐埕街”因史得名,保留至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薛侃与宗山书院  



    
    在桑埔山东麓塔山脚下,有一处三门四柱二重楼的石牌坊,这就是400多年前潮州先贤之一一一薛侃修建的宗山书院的遗址,现为潮州市的一处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关资料,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子,揭阳县龙溪都(今潮安县庵埠镇)薛陇村人,明武宗正德十二月(1517)考中进士,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至十年(1531)历任行人司行人、司正。他一向乐意为民众办好事,先挖中离溪,后建宗山书院,至今依然为人们所称道。
    明嘉靖十一年,薛侃因上疏言事触怒龙颜而落职还乡,于中离溪畔建起了宗山书院,传播其师王阳明理学,提倡“以诗文为虚,济人利物为本,以反心无愧为公”,要求学生为学必须精益求精。这些观点在今天我们看来,也还很有积极意义。当时南方各省士子闻风而至,多时达100多人。薛侃在宗山书院进学凹多年,培养了一批人才,影响了一代代人,也留下许多迷人的传说。
    在现存的宗山书院坊,游人可以看到石牌坊的前面和后面,有三根(原有四根)石柱斜撑着,与巍峨的石牌坊极不相称。这里有一个这样的传说:
    当年开挖中离溪时,曾挖到刻有“山中出状元”的石刻,因此后来薛侃建宗山书院时即选址于此(1532),是年恰好林大钦赴京会试,被嘉靖亲擢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应验了“山中出状元”的预言。
    这是传说,我们权可不当一回事,宗山书院虽只剩下一座石牌坊,但薛侃倡导的崇文风气、治学精神却如碧透的中离溪水,长流不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郑和下西洋经南澳有了物证  



    南澳发现“三保公香炉”
    
    南澳县博物馆最近在古镇深澳征集到一件与明代航海家郑和有关的文物一一三保老爷香炉。该香炉由一块花岗岩石雕制,外观似斗,高17厘米,上下面平行,上面长25.5厘米,宽16厘米,下面长23厘米、宽14厘米。上面中间有一凹槽,长17厘米、宽8.5厘米,深6厘米。两侧有一对弧形凸出的炉耳。垂直正面有浅浮花纹图案,图案之上阴刻四字:“三保老爺(爷)”,字径4-5厘米(见图)。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小字三保。明初人宫当太监,赐姓郑,人们称他三保太监或三保公。永乐三年门405)受明成祖皇帝派遣,率领2.78万人分乘62艘舰船下西洋。在此及以后的28年间,郑和先后共7次通使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每到一处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对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
    南澳地处闽粤海际,海上交通十分便利,许多古代航海家都曾把南澳作为导航地望。因此,郑和舰队白苏州南下时经南澳应成为可能。但是明、清及后期潮汕方志对此重要※※事件却没有记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扩大和深入,普查文物、编修史志、交流学术等已蔚成风气,郑和下西洋舟经南澳的史实也于20世纪80年代在《西洋朝贡典录》(明正德十五年黄省曾撰)和《交广印度两道考》(伯希和撰)等书中得以发现和考证。笔者也曾于1995年在青岛参观※※博物馆时,发现在一张不大的郑和航海图中明显标有南澳的名字。另据南澳县政协副主席欧瑞木的忆述,20世纪50年代初在他老家深澳古城之东北角,还曾亲见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的“三保公庙”。庙内神龛上,供着一批木雕:郑和骑马,两侍擎旌,四船六将,各随其后。庙内墙上,绘着郑和下西洋的大幅彩色壁画。可惜遗迹今已荡然无存。所幸三保公庙遗物一一“三保老爷”石香炉被附近吴姓人家所收藏并保存至今。它的被发现,为郑和下西洋舟经南澳这一重要史实,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极为珍贵的证物。它是南澳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依据之一,也填补了广东海上交通史的一项空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潮人开拓澳门的无言见证——妈祖阁  



    
    妈祖阁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之一。位于妈阁山山坡,有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等四幢建筑物,当地俗称天后庙,初建于明弘治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
    妈祖阁屡有修建,保留了一些颇有文献价值的碑记,对于研究潮汕人在澳门的商贸活动,独具作用。
    在妈祖阁内附建的正觉禅寺前,有一块1984年夏天,由熟悉澳门掌故的澳门学人曹思健先生所写的《澳门妈祖阁五百年纪念》碑,碑中历数妈祖阁的几次修建之后,写道:“又数十年,沧桑迭换,风雨侵剥,佥谋订立规章,组织泉漳潮三州值事会,注册为合法团体,俾岁时维修,以垂久永。”
    由此碑可以看到,潮州与福建的泉、漳两州人最先开拓了澳门港,而妈阁庙即是这一※※的无言见证。妈祖阁的创建,潮人是主要的参与者。
    有论者认为,妈祖阁是潮、泉、漳三州的共同会馆,“盖因这三州皆为闽南浯系区域,所以他们在外经常结成商团。”这是有道理的。三州同在澳门东方,商船来往经常在一起,以妈祖阁为纽带,作为平时议事贸易的所在,确是自然中事。
    三州商船往返澳门,海路漫长,风涛常有,祈求平安于妈祖,成为他们共同的心愿。道光二十九年的《重修澳门妈祖阁碑记》就涉及到三州商人建设妈祖阁的缘由:“而澳门之妈祖阁神灵尤著……凡闽省潮州及外地经商作客,航海而来者,靡不迎邀慈幼,而鲸波无惊,风风利涉,测水而至,辇赐而归。”澳门妈祖阁是否真的如此灵圣,让经商的潮人屡受保佑,这自然还可再行调研,但潮商视澳门妈祖为保护神,不惜多次集资修庙,却是事实。道光时人、雷琼兵备道黄宗汉在另一碑记中写道:“濠镜天后庙者,相传明时有一老妪,自闽驾舟,一夜至澳,化身于此。闽潮之人商于澳者,为之塑像立庙,并绘船形,勒石幻事,迄今闽之泉、漳,粤之潮州,飘海市舶,相与祷赛,为会于此。”这就是显例。
    潮商的业务,在澳门商界占相当的比重。澳门与潮州之间的贸易规模,在澳门与国内各地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这从《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记载往来澳门商船的数量可以看到:“1831年和澳门贸易的沿海贸易船只如下:来自福建厦门者80艘;来自福建漳州府者150艘。来自广东惠州府与潮州府者三百艘……”至于潮商在澳门主要做什么生意,笔者将另文介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黄岐山“潜雷石”之谜  


   
    黄岐山风景区是揭阳市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位于揭阳市人民※※大楼东北4公里处,高度292米,以土色黄岔道多得名。山上名胜古迹甚多,风景秀丽,环境清幽,为揭阳古八景之一“黄岐夕翠”。山顶端有石塔,塔东侧有一巨石,形状似蛤蟆,俗称为蛤蟆石,上刻“潜雷石”三大字,其“文字说明”字体较小,由于年代久远,经长期风雨剥蚀严重,字体已经无法辨认。据清乾隆年间刘业勤编的《揭阳县志》记:“石下有石湖,长期阴湿,常积水不竭。旱,祷之,戛泉。以验雨晴。”经笔者查阅揭阳其他方志书对“潜雷石”的纪载,如《揭阳文物志》、《揭阳地名志》等资料文献,对“潜雷石”的记述大同小异,只言“石湖常积水”,而未言及“常积水”的原因。黄岐山下乡民世代相传,认为巨石形状似蛤蟆,口向石湖,湖中积水是蛤蟆涎。又有人认为湖底必有泉眼,积水是由地下泉渗透而来的。但周围土地坚实干燥,并没有发现泉眼痕迹。历来对“潜雷石”有种种神秘的猜测,议论颇多,竟成※※未解之谜。
    据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雨之石》篇载:
    “雨之石有二:其一在揭阳黄岐山,塔边有一洼地,水数斗,旁有崎石,方厚二丈许,岁旱积水池中,以戛洒峙石。石滋润即云蒸而雨,有铭者云:‘元气之核,风雨之胎,我疑腹定有潜雷。邑人因名其石曰潜雷。’岂亦以巨人足迹耶?”
    “其一在封州西南锦钱山,石上有巨人迹。岁旱以水濯之则雨,名圣石。盖五行金生水,金为水之母,金在天为星,在地为石……而水生致雨,理亦固然。以为神人迹,妄也。”
    屈大均(1630~1696),清初文学家、诗人,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少年时从陈邦彦读书于广州越秀山麓。永历元年(1647)参加陈邦彦等组织的反清起义,广州起事失利后,陈邦彦殉难,屈大均辗转到肇庆。南明政权亡后,屈大均北走关中、山西,游览名山大川,又曾来过揭阳黄岐山,察看形势,有恢复明室之志。他主张务实,干实事,反对务虚、空谈理论。《雨之石》篇充分表现唯物主义观点。如“岁旱以水濯之则雨”、“金在天为星,在地为石。星动摇为风雨,石津湿为雨水”等等,对实实在在的物质表示肯定。对认为“潜雷石系巨人足迹”表示怀疑。明确地指出“神人迹”是虚妄的。
    屈大均谈到黄岐山潜雷石云:“岁旱积水池中,以戛洒峙石。石滋润即云蒸而雨。”也一语道破天机,石湖之水是从雨水中来。由于距平地高度292米,深夜露水比平地浓厚,也是石湖之水来源之一。湖石结构严密,雨水,或露水,不能渗入湖石之中,而浸渍在湖石表面,这便是“石湖常积水”的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 普宁县治首设潮阳贵屿  



    一些墙廓、城门、古街和护城河旧址至今犹存
    
    《普宁县志》载,首县治设于诫水都民舍处,至明万历十四年才迁往洪阳。1949年7月1日,普宁县人民※※在流沙成立,县城改设于流沙,故普宁有二个故城。
    普宁县治首设于绒水都民舍处,循建筑及称谓等辨踪,应在今潮阳贵屿的南安、北林二乡境内。根据是:一、今南安学校(杨家祠)西侧有“乌门楼”之旧名沿用至今,“乌门楼”即为当时县衙,和洪阳县署一样,皆坐北朝南。二、城墙廓尚存,二乡围墙合拢成一统,周围有城河道,符合古都邑必设城(垣)池 (护城河)以资防守之建制。三、辟六门:东门名“文恬”,西门名“武缜”,南门名“清平”,北门名“乐利”,还有“水门”和“进贤门”。进贤门为官吏出入处,若非县治,何来“进贤”之称。四、二乡现存文祠、天后庙、关帝宫之称。五、城外有六通庵、西兴寺、南胜观、北极院,县治外“东庵西寺南观北院”之布局俱全。
    据《普宁县志》载:万历三年 (1575)知县刘钝于厚屿(今洪阳)营建县城,万历十四年(1586)城成移治。城内东有东关帝庙、龙庆庵,西有孔庙之学署、圣殿,东北有城隍庙、文昌阁等。文昌阁即民族英雄林则徐病逝处,北门东侧有福慧庵。当时“普宁城高二丈零五寸,周围七百丈,辟四门。门各有楼。四门相去中间,各有敌楼。门左右各有窝铺。绕城浚溪为濠。※※二十三年(1934)县长曾友文拆除城恒、辟原城街为中山马路,修百里桥,建中山桥。今故城仅存城基遗址、水关、南门门道。至于洪阳城外之四向建筑布局,即韩文公祠、昆冈书院、雨堂庵和洪山寺,这四址被选为普宁古八景之三,即昆冈松韵,灵汇甘泉和洪寺幽深,骚人墨客吟迹甚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惠来“仙井”奇泉  



    
    2000年冬,笔者偕汕头诸学者,趁参加石壁寮庵重建庆典之便,慕名专访惠来县东陇镇赤岭村山上仙井古岩,在寺内目睹被称为“仙井”之石堀涌泉,深感奇异。
    石泉处于前座殿内。一块长、宽各约3米,高半米,略呈正方形的大石上面,中间天然下凹似大堀,下生一条小石缝,缝下清泉上冒,终年不竭,真是鬼斧神工。那石泉,似玉液琼浆,分外清净。因泉从石椎上涌,而蓄存于石堀,井又处于殿内,故毫无污染,天造地设,世间罕见。寺内居士,用特制一支长柄木勺,捞水倒在一个个碗内,分送我们一行8人品尝,皆一饮而尽,赞叹不已。
    住持释惟愿,介绍此天然石井奇事的一神话:唐末两位名道士吕祖仙师、陈抟(871—989),常来他们所造这石井旁下棋。有一次,一个樵夫见这二老在井上面石头对弈,十分有趣,便把扁担往泥土上一插,然后走近观弈……过了一阵,一老头对他说:“时间不早,快回去吧。”他如梦初醒,去找扁担,见其早已倒地被白蚁蛀烂,感到奇怪。回到家里,竟无人相识,更感到惊奇。一打听,已隔了几代人。原来,那石井是仙井,那下棋二老是二仙,“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他观弈一下子,却过了百年。神话当然不是事实,人们编造这则神话,无非是因为井泉的奇特而把它神化。该石堀井水充沛,四季泉涌,曾有百人在此饮食还够用。每当石堀数十厘米高的井水被捞少之后,泉老是从石缝下冒出;若不捞之,它保持原来水平,不会上升。仅有特大旱天时才无水,但我们此行已近2个月没下过大雨,水源照样充足。
    此寺建于明代,并把仙井置于殿内,以“仙井古岩”名之。据志书载,明万历六年(1578)刑部观政邹元标、南京工部侍郎何乔因被流放于此讲学,惠来谢正蒙等4少年来此求教,10年后皆同科中举人,轰动一时,谢官至监察御史,有“清廉天下冠”之誉,今岩内有“谢正蒙读书处”碑。该岩于1980年8月被惠来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惠来“第一山”  



    与五岳之首泰山的“第一山”同出谢正蒙手笔
    
    惠来县鸡心屿水库源头距惠城约7公里处有一通巨大的石碑,高2.1米,宽1米,碑前面阴刻“第一山”三巨字,落款是“柱下史·天启二年”;碑后面阴刻“和谢里谢公墓道”。碑刻距今已378年,虽历经风霜,字迹仍清晰无损,字体劲骨丰肌,浑元稳健,是惠来县重要的※※文物之一。长期以来吸引了不少名士到此观光。行人经往也要临碑鉴赏,并议论此碑的来龙去脉。
    有趣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也有“第一山”的碑刻,字体、笔势与惠来的“第一山”相同,两地墨宝,当是一人手笔。惠来“第一山”碑刻落款是“柱下史”,据旧本《辞源》注,“老聃曾为柱下史,汉张苍曾为秦柱下御史,故御史也称柱下史。”谢正蒙于明万历四十年由安乡县令考授云南道监察御史,天启二年为其祖考一愚立墓道碑(墓在飞燕山),在碑正面书刻“第一山”三巨字,应无疑义。由此,可知泰山“第一山”三字也是谢正蒙的手笔。这不是巧合,也非无稽。据《谢氏家谱》记述谢正蒙于万历四十四年丁母忧,回家守制三年,四十六年服满后,皇帝屡下诏书,四十七年升河南布政司左参议 (官阶仅次于布政使)兼按察司佥事,正蒙上《恳辞新命疏》告致仕,不准。旋又下诏复升河南布政司佥事,分巡大梁道,可见皇帝对他是倚重的。《家谱》又说四十八年初正蒙抵京,即奉命代帝到泰山封禅(祭拜天地),又相传正蒙事毕回朝时献上泰山形势图,万历皇帝见画面山势磅礴雄伟,突兀峻峭,喷喷称道:“堪称第一山”。谢正蒙遵照皇帝旨意,挥写“第一山”三巨宇,镌刻立碑于泰山岱宗坊门前。
    谢正蒙代帝封禅后,见朝中客氏、魏忠贤用事,朝政混乱不堪,大臣纷纷拜疏自去。帝老病益昏,他感到大势已去,遂恳辞回家,数月后,万历“驾崩”。
    抵家后,族人知正蒙代帝封禅,书有“第一山”三字,纷纷要求他于飞燕山立碑,说飞燕山风光不比泰山,但祖山荫益裔孙做了大官,灵气也堪称第一。正蒙是清官,回乡后不但无力建新屋,更谈不上建祠奉祀祖先,在族亲催迫下,遂于天启二年立墓道碑,并书刻“第一山”,聊表报本的心意。
    惠来“第一山”三字是否是当年泰山“第一山”书刻的原稿还是仿笔重出?有待有识人士摹拓或拍照对证。


你是本文的第596位读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世界最小的袖珍城  



    
    也许你知道世界上最小的国中之国是梵蒂冈(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但你可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被包围在楼房林立之中最小的城中之城,它是汕头市达濠区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面积仅0.014平方公里、小巧玲珑的招收古城。
    达濠的居民,几乎人人都能讲出招收古城的※※沧桑。
    达濠,古称招收都。招收都地带是一个伸人南海的小型半岛。康熙年间的两广总督杨淋,为防明朝余党和海盗对沿海的骚扰,即上奏清廷,在招收都等沿海地带构筑城墙,以保社会安宁。当时招收都并无城郭,地方长官许公,极为体恤民情,不愿大兴土木而劳民伤财,即虚以应付上司。他慢条斯理地历时一年半时间,终于在康熙五十六年 (1717)建成了袖珍城一一招收小城。
    招收小城平面基本为正方形。城墙采用贝灰再加入粗砂、粘土夯筑而成。如今黝黑色的城墙上铺满了青苔,虽历经280多年,墙体斑痕累累,至今仍坚固如初。
    城内地平内高外低,从城内丈量城墙的高度,至城垛最高4.7米,城墙顶面厚度约1.3米,除城垛厚度外,尚有0.8米宽的人行道。城墙外围周长429米。原来由东门到西门,只有一条长不足百米、宽 3米左右的直街。两城门上面还有四角出翘的楼屹立。
    小城虽小,却是招收都的政治军事中心。城内设有“水师左营守备府”、“招宁司巡检署”、“招收监场”等官府衙门。
    许公为应付上司而建的招收小城,引起了杨淋的不满,许公自知涉及欺君罔上,悉知罪不能赦;遂抱屈自缢尽职!后人为纪念许公恤民之心,于康熙戊戌年捐资修建了“许公祠”,供公众拜谒,香火旺盛。
    ※※改制,倭敌侵犯,招收古城,历经沧桑。1938年,日寇侵占达濠,将城内居民尽皆赶出,并拆毁了街坊、捣平许公祠,增兵驻扎在城内民居三进院的陈厝内,指挥屠杀和平民众。
    岁月奔流,时代如歌。城中街边的两株300年的古木,直挺挺地相对而立,两人合抱粗的主干上,绿葱葱的枝蓬,绽开着红艳艳的花朵。忽一阵凉风吹来,枝叶“哗哗”作响,与新时代同声吟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红头船出土记  



    
    1971年10月4日,于澄海境内的东陇河、义丰河交叉处河滩出土红头船一艘。翌年10月初,又于距此不远的和洲树堤边河滩上挖掘出另一艘红头船。这两件事,新编《澄海县志》有记载,但极简略:“船长39米,宽13米,共拆出柚木板49片。”、“身残长28米,船舷上刻有‘广东潮州府领口双桅壹佰肆拾伍号蔡万利商船’字样,每字45厘米见方。”由于挖掘红头船正是“※※”十年动乱,由该大队自发发起挖掘。从经济利益考虑,目的是拆除旧船板以卖钱,故没有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沉船出土后即拆毁,大部分由地县的印刷厂收购,给我们留下很大遗憾。笔者当时曾参加挖掘沉船工作,与被邀请前往协助挖掘工作和对船体结构、木材材质作鉴别的国营造船厂技术人员有交往。近30年过去,现根据记忆和留下的资料,追记在东陇河、义丰河交叉处河滩出土的那艘红头船挖掘情况和其后由大队组织的对船体材质的鉴定情况。
    勘  探
    由于这艘红头船完全沉没只是近年间的事,许多目击者还健在,大致位置清楚,故采用土办法。勘察人员用尖直的竹杆在沙滩采取拉网式的捅插,很快就探到了船板,浅的地方不过几十厘米,深的地方也不过一米多一点。
    材  质
    红头船出土地点附近有个地方国营造船厂,在整个挖掘过程中,船厂技术员和工人几乎参与了全过程。经船厂技术人员考证,这39片旧船板,其实还不及全船1/4,舱面部分全部被拆走了,它的长度更是远远长于30米。关于材质,也不是如县志记载的都是柚木,也有其它木材,还有其它“番柴”。有的连技术人员也叫不出它的通用学名。据考证,这艘红头船的肋骨盖板是柚木,舱底是“牛柴”和“糟”,龙骨是“糟”的性质则近似牛柴,它纹理是较粗,坚韧性和坚硬性也较差,很难刨削光滑。在“番柴”中,它的经济价值低于柚木和“崛噜”,但它的直径比较大,可以剖锯成直径很宽的板材,根据技术人员观察,这艘红头船底比较不重要的部位是用“糟”连接的,舱面和船底、船头等需承受波浪冲击的部位则采用柚木。由于易于拆卸的部位已先后几次被偷盗,故残留下来的以柚木为多。一艘红头船最重要的部位是龙骨,龙骨好比人的脊梁骨,我们国内的木航船的龙骨,采用的多是整条的杉木,但这艘红头船所采用的是国内一种非常罕见的木材,工人师傅称它为“崛噜”。一位工人师傅说,崛噜比铁还坚硬,但铁会生锈,“崛噜”绝对不会。他举丁个例子说,以前潮汕地区有些用“崛噜”柴做抬棺材的横杠,不过碗口粗,已经用于几十年,粗粗的麻绳只能在两端上磨出浅浅的沟痕,其坚韧性和坚硬度依然如故。
    这些挖出来的船体残骸,除经拆卸后大部分由印刷厂收购外,该村仍雇人做了一整套家具及办公桌椅,留在大队部以作纪念。
    沉船主人和沉船原因
    由于挖掘沉船的目的只是从经济上考虑,故实际上并无组织对沉船原因和它的主人进行系统的考证。但由于在当时是件大事,参与的人众多,亲目睹红头舶由停泊岸边到沉没河底全过程的人在当时仍不少人健在,故那段日子里东里镇和溪南镇的一般百姓对这艘船的主人和它沉没原因的说法颇多,比较集中的一种说法是:
    抗战以前,这艘红头船一直停泊堤边。其原来主人是月窟人。(笔者补充:在清代,随着樟林南社港的兴起,月窟村的经挤一度相当活跃,航运业和造船业相当发达。据月窟刘氏族谱《刘氏丕德祖世系》记载:“月窟内外乡有红头船十二艘。”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可信度颇高)其沉没原因,先是因为严重亏本,无法继续经营,停泊岸边,后因长期打官司相持不下而无人管理,导致起初是贪小便宜者拿走甲板上易于拿走的东西,无人出面干涉,也就胆子越来越大,进一步拿走船上易于拆卸部分,如舱盖、桅杆、舵把等物。船体失去平衡而开始倾斜,而后慢慢沉没水中。但因河道水浅,仍有一侧船体露出水面,这时,四邻乡村民,以至东里市内居民,对它多次进行肆无忌惮的拆卸,直至完全沉没。当时,村中一户居民家中的一只椅斗就是其父用船上的舵把制成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天后宫联与张南山  



    
    大海茫茫,到无岸无边,观于天,天高在上;飘风发发,正可危可惧,彳奚我后,后来其苏。
    以上一联是潮州天后宫联。天后宫在凤凰台左,200旧年春,天后宫已修葺一新,惜上联未能勒石。林大川在《韩江记》中用不敢肯定的语气说此联作者是张南山。其实,此联正是张南山撰,见清人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卷四。
   “天后”实有其人
    天后宫也叫天妃宫,在台湾,港澳则更多称做“妈祖庙”。据说天后实有其人,她原名叫林默,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屿。关于她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但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27岁,所谓“室居未三十而卒”(见元·王之恭《四明续志》卷九)。
     林姑娘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乘船渡海,云游岛屿间。凭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颗菩萨心,在海上多次救护遇难渔民和商人,被人们呼为神女、龙女。她的海上救难行善事迹,在莆田地区广泛流传。在1000多年前的一个暴风雨天,林默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难船民不幸被台风卷走。但人们不愿承认林默遇难而死,却认为她已“升化”,成了女神,有人编造说,林默升化时,“闻空中乐声,氤氲有绛云若乘,白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于是莆田百姓修了个祠堂,纪念神女林默。
    香火长盛有因
    传说宋徽宗年间,林默曾经下凡救助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在渤海遇风暴的大船。在这以后,神女的“灵应”越来越多,故此也得到从宋至清历代帝王的褒奖,七、八百年间对其册封多达40次,由最初的林姑娘而为夫人、为妃、为天妃、圣妃直升至天后。应该指出的是,天后的显赫,实与古代航海事业的发达有极大的关系。在当时条件下,海运非常危险,“天有不测风云”,百姓们要找一位海上保护神,天后娘娘就成了最佳人选。就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沿海船民出海打鱼,也还是有较大的危险性,这也是“天后宫”至今香火不衰的原因。
   “飘风”就是旋风
    明白了“天后宫”产生的※※背景,这则天后宫联就不难理解了。上联明白如话,下联则须略作注释。“飘风发发”语出《诗·小雅·寥莪),“飘风”就是旋风、暴风;“发发”是象声词,是指疾风声。“《奚我后,后来其苏,”语出<书经·仲虺之诰》,这个“后”就是“天后”的“后”,“徯”意为待,整句是说:在这危难之际,等待天后的到来,天后到来就可保平安而得以生存、休整。有趣的是,据《陔余丛考》载,台湾一带,海上倘遇风浪危急,则呼“妈祖”而不呼“天妃”,因为“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即耽搁了时间)。
    天后宫联为张南山撰。张南山即张维屏,番禺人,道光二年 (1822)进士,官至江西南康府知府,年逾50即退休,晚年自号“珠海老渔”。著有《海天霞唱》二卷和《玉香亭词》一卷,总称《听松庐词抄》。张是楹联高手,下面再举他自题听松园一联:
    为词客、为宰官、为老渔,卅载风尘,历几多人海波涛,才得小园成退步;
    爱诗书、爱花木、爱丝竹,四周溪水,喜就近佛门烟雨,且营闲地养余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花娘花艇”背后的※※  


    在潮汕,人们对打扮得花枝招展,过于妖艳的女人,便称之为“花娘花艇”。这则俗语是怎样形成的呢?
    “花艇”,也称“六篷船”,是清代中叶以后在潮州韩江上出现的一种载有妓女的花船。六篷船的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的大诗人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久闻广东珠娘之丽……相传,潮州六篷船人物殊胜,犹未信也。后见毗陵太守李宁圃程江竹枝词云:‘程江几曲接韩江,水腻风微荡小舢,为恐晨曦惊晓梦,四围黄篾悄无窗’。”诗人始信也。与袁枚同时代人,名史学家赵翼在《檐曝杂记》卷四记述《广东?船》时云:“闻潮州之绿篷船(应为六篷船,音六误记为绿)较有佳者,女郎未笄,多扮作僮奴侍侧,官吏亦无不为所染也。”由上可知,早在清乾隆时期,潮州已有六篷船的出现。
    六篷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船呢?清人俞蛟在《潮嘉风月记》中对六篷船作了如下描述:“其形势,昂首巨腹而缩尾,首长约身之半。前后五舱,首舱居则设门,并几席之属;行则并篷,去之以施篙辑。中舱为款客之所,两旁垂以湘帘,虽宽不能旋马,而明敞若轩庭。前后分为燕寝,几榻衾枕,奁具重笼,红闺雅器,无不精备。卷帘初入,见锦绣夺目,芬芳袭人,不类尘寰。然此犹丽景之常。更有解事者,屏除罗绮,卧处横施竹榻布帷角枕,极其朴素。榻左右各立高几,悬名人书画。几上位置胆瓶彝鼎,面倚篷窗,焚香插花,居然有名士风味。对榻设局脚床二,非诗人雅士不延坐。”其华丽格局依此可见一斑。至清咸丰年间海阳人林大川在《韩江记》卷三《游艇》中载:“湘江(韩江之别称)近年游艇,花样翻新,悉仿珠江格式。内有数艇,毫无朱漆气,雅淡宜人。”可见后期潮州六篷船花样翻新,模仿广州珠江花舫的格局进行建造,风格雅淡。
    尽管六篷船华丽高雅,生活在船上的妓女,俗称“花娘”,却过着含血含泪、卖笑卖身、遭受欺凌的悲惨生活。清人张对墀在《潮州竹枝词》里云:“?船无数大江(韩江)中,?妇(六篷妓女)如花倩倚风。多嚼槟榔当户立,一笑一迎玉齿红。”把当时六篷妓女为招揽顾客而打扮妖艳,卖笑弄风骚的情形描写得十分生动、具体。这些靠卖笑的船妓,曾为摆脱自己悲苦身世,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唱出了不少思念心上人的情歌。今天遗留下来的这些歌谣,成为我们研究清代中末期潮州社会风情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现从中辑录二首如下,以供参考:(一)“极目金山望眼迷,凤栖石有凤栖时,郎如肯作鸣凤鸟,妾愿江头化竹枝。”(二)“与郎同约上鸦洲,携手林泉处处游,羞见凤凰台下水,一河分作两河流。离筵惨说是明朝,万种情怀话一宵,安得漫江春水涨,船高放不出湘桥。”
    清代中末期潮州韩江为何出现六篷船妓如此昌盛这一现象呢?清乾嘉时期,潮州曾出现过十分繁荣景象,“山海交错,物产珍奇,岭海诸郡,莫之与京。”而当太平时,“人易为乐,而城东临河一带,即漳汀嘉赣诸州货运输之枢纽。在昔商贾辐辏,市舶连云,榷馆傍岸,挑贩络绎。茶居酒帘闹其上,水榭笙歌喧其下。官绅士庶之所登临,篱江民亻夫之所游憩。此六篷歌妓所以不亚珠江,而名士题咏,骚客品花,踵相接也。”(饶宗颐《潮州志·丛谈志》)由此可见,清中末期潮州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繁华景象,加上韩江优越的地理位置,故便出现了六篷船妓十分昌盛这一※※现象。
    那么,六篷船妓是在什么时期消失的呢?清末※※诗人丘逢甲路过潮州时,曾写了《广济桥》诗四首,描写广济桥周围景象,其中有一首这样写:“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篷。”诗中的妓篷,即是韩江的六篷船。由此可知,清末时潮州韩江的六篷船妓仍很昌盛。民初以后,由于※※混战,潮州社会经济萧条,“厘税他征,湘子桥岸,迥异畴昔”,而且这一时期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逐渐转移至汕头,故风月场也从水上转移到陆上,且从潮州逐渐转移至汕头,致使※※时期汕头的娼妓十分繁盛,这在谢雪影的《潮梅现象》和《汕头指南》等书中可详细看到。
    (新中国成立后,※※翻开新的一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当家做主,妇女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了“半边天”。“花娘花艇”虽已成了※※现象,但它作为俗语却一直被保留下来。今天我们追溯其典故,目的无非是让人们重温过去的悲惨生活,鉴古知今,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之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船工一命六两银  



    1998年冬潮阳城南出土的一块“牌示”碑,对了解清代商运、社会制度及船工命运有※※研究价值
    
    1998年冬,潮阳市棉城城南赤庐天后古庙修建时,拆除庙前旧壁,发现碑刻三块,其中有一块是清代乾隆四十九年五月的“廉明县主毛太老爷牌示”。毛即毛圻,历城人,举人,乾隆四十六年到潮阳任知县,勒石称“潮州府潮阳县正堂加五级”。这碑刻是应马恒顺、许发万、张万财、许永顺、林有财、李有财等63家商船户有关出海船工沉溺赔偿标准、防止船工家属闹事的请呈而立的牌示。从这牌示我们可以看出其时商船海运之发达,碑文上刻,“潮邑地居滨海,所有山海出产货物皆由船只装各省发售”,“往来江浙闽粤诸省,水远天遥,归期无定。”从中看出,牌示所立赤庐天后古庙昔称前溪港口,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就是200多年前注册纳征饷银的商船就有63只,而且这些货船运航至江浙,长期营运,潮阳的海上运输业已是相当发达了。
     牌示的主要内容是有关船工出海赔偿标准。由于“(船行)水远天遥,归期无定,而船内所雇水手难保无有病故沉溺之祸,致该亲属借端滋索。”针对沉溺水手索赔人命要求,船户便联合提出赔偿标准,牌示里知县照批如下,“倘有船上舵水人等,在洋不测,皆由命耶。务秉天良循照伊议向船户出银叁两该亲属领棺埋葬。如沉溺无尸向船户领斋祭银六两。至人船两失,是由天灾。”同时出示谕“嗣后如有该亲属藉端诈索捏情妄告者,一经查觉,定行严究,决不轻恕。”
    牌示看出知县毛圻是为了保证潮阳海上商运事业的。但明显,毛圻也是站在商船户一边,为维护商船户利益而草菅水手船工人命的:
    其一,“人船两失,是由天灾”不用赔偿,这是置水手船工生命于不顾。把责任推向天灾,不顾船工死活,完全是强词夺理。
    其二,船工海上遇难,有尸给银三两加领棺木殓尸与无尸的领祭银六两大同小异。船工一命六两银,我们对照清代光绪年间修编《潮阳县志》卷九《耗羡》篇中记载坐支知县养廉银一千两,坐支县丞养廉银80两,巡检、县典史各养廉银60两。也就是说船工一命只值知县养廉银的千分之六、县丞的十三分之一,巡检、典史的十分之一,船工的命是何等的不值钱。而官府却站在商船户一边,帮助商船户草营人命,还不准遇难船工亲属申诉,这是何等的不公道。
    牌示碑的重新发现,对了解清代商运、社会制度及船工命运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潮汕第一座典型“苏州庭园”  



    
    
    汕头中山公园曾是全国五大名园之一,早巳家喻户晓,但是,知道澄海的西塘、潮阳的西园,曾是誉满清代的著名庭园的人就不那么多,知道这三座名园,同出苏州“一祖几代”名师所造就更少了。
    西塘座落于澄海樟林塘西乡,建于清代嘉庆四年(1799),比樟林港埠的新兴街要早3个年头,是吾潮第一座典型的“苏州庭园”。全园占地1亩略余,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生态环境,所谓“山水林木,亭台楼阁”,只要是造化之精生,就无不维妙维肖地被挈来落于其间。初进庭园外门,迎客的是一堤婆娑翠竹,半池荡漾碧波。让人在幽静素淡的氛围中徐步,至正门阶前处,兀见门楼匾额上,刻着正楷“西塘”二字,笔划端庄平易,落款为“嘉庆四年六月吉旦,”不署名。这叫人疑是园主谦虚之手笔,故一种探古幽思油然而生……进了正门,踏上那用“红”与“黑”的雨花石谱成的“丹凤朝牡丹”毯成的地面,庭院深深的远处,一座巨大的假山半露于月洞园门之中,宛如一幅古画,引人前去欣赏而摒顾左右的景物;登上假山,山上的玲珑奇石,谐趣横生;似猴似马、似狮似鹿,仿佛地块搬来一个天然动物园就在眼前?沿着逶迤之山径,攀过琴台层塔,小立亭边,环顾一周,便可揽西塘全景。俯首时,突然发现脚底下还有一处奇观。原来,假山之下,有一幽深岩洞,称为“鹤巢”。从前养着一对白鹦鹉,能吟诵简短诗句,十分逗人喜爱。绿树繁花簇拥的西厢和厅堂,倒影尽在池塘中……大有“三步一‘无我’,五步频回头”之艺术震撼力!是清代苏州园林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一大杰构。
     西塘庭园也是樟林港埠经济繁荣的又一佐证。其原主人系“红头船”业巨贾林泮,迨至光绪年间,为南社乡又一“红头船”主洪元记斥巨资购得,洪家购后,特地派人赴苏州寻觅原建筑师后代,精工修葺一新;又斥巨资采购历代名家书画,计有唐寅、陆润庠、何绍基等人真迹;还珍藏《二十四史》一部,自此声价倍增,远近驰名。但沧桑变幻,今园地幸存、旧景仍依稀可辨,堪称吾潮文物保护之又一胜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番批“说略  



    
    “批”的原义是“手击”(打耽,“刨削”,引申为“批改”、“评判”,于是手成为公文的一种一一批示,即上级机关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或请示所作的书面指示。在潮汕,则有出国谋生的潮人,寄回唐山(家乡)赡养胞亲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即所谓的“汇款家书联襟”的民间寄汇一一侨批。它是一种汇款附言。潮汕方言用“番”表“外来”,因此把侨批叫“番批”。回信叫“回批”。
    饶宗颐先生青年时期总纂的《潮州志》的《实业志·商业》中首辟《侨批业》条目,对侨批(番批)的“起源、沿革、业务、同业商号”作了全面的表述。这是潮汕特有的文化形态,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自唐宋至明永乐年间,中国民信局正式出现之前大约1000多年间,联系海外侨胞与内地侨眷的所谓“水客”,他们经营的范围主要包括递带“人、信、财、物”四大类。水客帮潮侨妻寻夫、子找父,新唐(人)过番、生番回国。最经常的业务是递带“银款家书合封”的侨批。《潮州志·侨批业》有一段概括的记载:“因华侨在外,居留范围极广,而国内侨眷,又多为散处穷乡僻址之妇孺。批业在外洋……一一登门,收寄抵国内后,又用熟习可靠的批脚(按“脚”读<哥约>雇员),逐户按址送交,即收回批寄返外洋,仍一一登门交还。减少华侨为寄款而虚耗工作时间,至人数之繁多,款额之琐碎,既非银行依照驳汇手续所能办理;其书信书写简单,荒村陋巷,地址之错杂,也非邮政所能传递;故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因果相成,纯基乎实际需求而来,故不能舍弃现实,执泥于一法也。”“溯批业之源起,乃由水客递变。”“水客外洋无定所,则联合设置行馆以居停,名为批馆。”原始水客业是侨批业的发端。据说侨批最早的发源地是马来亚群岛、苏门答腊和爪哇 (印尼)。最初由水客从印尼带回能治恶性虐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把药物贩卖后,换成碎银或铜钱送交侨眷,作为批款。然后又从家乡购进红糖,运往印尼,交换金鸡纳霜。据1946年调查,东南亚各国的潮帮批馆、批局共有450余家,仅曼谷一地竟达130家之多。同年统计,潮汕地区设立的总店分号,也有130多家,其中汕头市占70%以上。每年通过批局的信件一般都在10万封以上。1921年以前,经过批局汇入国内的款项每年数千万洋元。1921年以后每年1亿洋元,有时高达2亿元之巨。
    澄海侨批收藏家邹金盛先生,收藏了侨批6000多封。以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隆都樟山乡旅暹华侨萧英全寄给儿子萧炳乾的无封信、折叠式侨批为例:“兹是日付信局带去家信一封,外并洋银拾元,到社照信查收。内抹出银半元,与三兄收用;又抹出银半元,与四嫂收用;又抹银一元,与岳母收用。余存银捌元,以助家中薪米之需,今蒙神、天福庇,二地平安,喜之幸甚,余言后陈。此嘱。萧英全书。癸丑四月廿二日。”
    汕头张华云先生有《番批》一诗(见张华云《潮汕竹枝百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对侨眷收批有具体的描述:“褡裢长伞到寒家,饭菜报知五谷爷。一只火船千百客,几人发达几虫沙。”
    “番批”一词,反映了潮汕与海外的密切联系;反映了潮汕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慈黉故居之谜  



    
    慈黉故居是澄海市名胜风光之一,它位于该市隆都镇前美村。近些年来,这个故居倍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参观考察者甚众。人们在叹为观止的同时,也提出了种种疑问,有的成了难解之谜。
    首先,人们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建造如此宏伟的慈黉故居,到底要耗多少钱?
    这个问题,现在很难回答。因为该故居的建宅费用由多处支付。属进口建材,分别由泰国黉利行、香港乾泰隆和汕头黉利栈支付;灰沙石材料和工钱则由家乡黉利号支付。只有把各处支付的经费综计,才能得出总数。可是,这些资料绝大多没有保存,现在,要解开这个谜,只能从一爪片鳞去估汁,如买5副石门斗,用去7000龙银。一个灰工头包干一个10多人的灰工班,干了一年,净赚3000余龙银。请全国著名书法家华世奎写门匾,“一字值千金”,每字润笔费1000龙银。据此估算,其全部耗资是相当巨大的。
    第二个问题是,如此独特的故居是什么人设计的?
    许多参观考察者都认为,慈黉故居建筑风格是古今揉合,中西合璧的成功典范,一定是请了很高明的人来设计。可是目睹建宅全过程,现还健在的老管家回答说,没有请什么人设计,只是请了风水先生看风水,请信得过的族人总管施工。至于如何建,全凭建宅主人一张嘴,说要怎么建就怎么建,既无图纸也无方案。工头施工凭一支带有尺寸的竹竿比来比去,建到哪就算到哪。建得不合主人意,就遵命推倒、拆除重建。对此,人们不相信。普遍认为中国式的传统建筑,有经验的老建筑工还晓得怎样建,而这西方式建筑风格,如无设计图纸,他们如何晓得建?一些装饰花纹图案中还含有英文字母,如无事前的设计图,打石工如何打上去?每座宅第都是一个整体,布局奇特,上下左右四通八达,构思巧妙,恰到好处,能无设计吗?如有设计,又是谁设计?现无人能回答,恐怕永远也是个谜。
    第三,慈黉故居内“家承赐书”的石刻是何意?
    在老向东“郎中第”前院龙虎门的南石门匾背后刻有“家承赐书”与北石门匾背后“门有通德”相对应。这“家承赐书”指的是什么?在旧时,只有皇帝赐给的书,才称“赐书”。这“郎中第”开建于1910年,隔年就是辛亥革命,清朝末代皇帝下台,不可能给黉利家族赐什么书。是否前朝有赐,因无可考,也难断定。现有据可查的是陈慈黉之弟陈慈云(名步耀、号子丹),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夏五月粤东水灾时,作“救命诗"30首,为民※※,呼号赈灾,悲侧动人。朝廷嘉奖,御赐“寒木春华”匾额和御书“福方”、“寿方”两幅。然而这“郎中第”是陈慈黉次子陈立梅的宅第。立梅与慈云是叔侄关系,谈不上承接,何来“家承赐书”?但从陈立梅《仆告》中,确也可以看到陈慈云与陈立梅的关系非同一般。《讣告》中说:“先考(指立梅)虽厕身商界,然崇儒好学,素为恩进士步墀叔祖所器重,质疑论难,不厌其详,每与读※※治乱兴亡之迹,了然胸中”。或许陈立梅因崇儒而崇敬叔祖,以叔之荣为荣,用“家承赐书”来激励后人继往开来也有可能。但这是推测,难作定论。
    第四,更令人诧异的是,慈簧故居的“寿康里”内,石门匾和石刻门联排列很奇特。
    旧时的书写,无论横直都是自右至左排列,而“寿康里”就很奇怪。左边的门匾和石刻门联则是从左至右排列。门匾书刻“修身”和“先畴”与现今的横写同。但石刻门联则排列成上联“身度声律为子孙作仪型”,下联“修辞立诚从言语见学问”,与现今直写对联不同,是颠倒的排列。这样排列,令人费解。有说是打石工因不识字而排列错,属失误。许多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打石工可能会错,但建宅主人看不出错吗?然而知错为何无改呢?有说是,这样排列是建宅主人的旨意,是为了左右两边相对称。这也难于服人,因为这种对称有悖于书法常规,不可思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9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汕民俗史话..................乾隆盛世严惩腐败不手软  


1998年冬潮阳城南发现禁示碑显示:
    乾隆盛世严惩腐败不手软
    认真处理上诉案件,百姓敢于一告再告;查到地方豪吏,革职枷号示众;案情大白之后,立碑发布禁令,保护经济,警戒后人
    
    1998年岁冬天修建潮阳城南天后古庙,于围墙内发现两块禁示碑,内容均是惩治贪污勒索保护商船的。这两碑分别是清代乾隆五十四年二月的《广东布政使司许宪批发府宪严禁牌示》与乾隆五十九年十二月的《广东提督军门路大人严禁牌示》碑。
    从乾隆五十四年布政使司的《禁示(简称)》碑文中,可以看出“商船户船主姚长兴、生员马恒顺即马天笃等”因遭受非法“迭勒不休”而上诉,经调查做出处理答复,并下令禁止勒索。按旧例是“潮有二港前溪后溪海门达濠凡造商渔船只遵例编号印烙后”缴纳一定饷银,“并无重烙陋规”,“年换牌照仅用铜钱三百三十文”而已。但“自林金允更勒’商船烙金,每只银五圆、钱四百,换牌照关卡五圆、钱五百,渔船不无。”此案自乾隆五十一年六月开始调查侦讯,经数年核校后处理,并刻于碑中:“筋提魏启等到案,魏启病故无从深究,将肖泰来、林俊、林钦各予杖责,林金均示以惩不法。”碑文严申:“凡有新造商渔大小船只应即印烙,不许增勒钱文;其已经烙号皆毋经重烙;所有从前勒烙陋规增勒换照以及修整溪港一切港例无厌需索暨行革除。遵照严例勒石示禁永定章程,后藉各项名色滋生事端。倘有不法“仍若需索”,“按律治罪,决不宽贷。”         乾隆五十九年《禁示》碑,可以说是上面碑文的补充。因为“各营弁兵分拨炮台汛口白应洁已奉公,实力盘洁,庶贼匪无从逃窜。”然而“海门炮台汛弁兵借挂号出口起例增勒银钱,继勒花边甚至花边数元,而潮营效尤”,引起“魏林万等四十余船户”向县堂上诉,经调查之后由军门对索勒弁兵作出处治;“将陈遂革责枷号三月,另有弁兵四名即日枷号沿海示众。”“日后不敢借端需索。”
    从这两块《禁示》碑,看出乾隆时期为了保护商船,严肃认真查处惩治借端勒索者:其一,—接到船户申诉,立即逐级凋查了解真相;其二,勒索案情大白之后,敢于动真格的,查到地方豪吏。枷号示众;查到弁兵,革职枷号,以至枷号沿海示众,警戒后人;其三、政、军相继发布禁示令,显示保护商船利益决心。
    从《禁示》碑看出:乾隆时期对反贪倡廉是有—定决心有举措的,也比较认真对待百姓申诉。像潮阳前溪的商船户敢于相继上诉,既表示确实利益受侵危及生存,也显示商船其时已有一定力量;也反映乾隆盛世较认真处理上诉案件,商船户才敢一告再告,不达目的不罢休。从以上看来,两块《禁示》碑对反映清朝乾隆时期政治、对研究潮阳商运以至民风吏治均有—定价值。
    可惜的是到了晚清,《禁示》碑不大起作用了。光绪年间编修《潮阳县志》卷九《海关》“禁例”条款后而修志者注明:
    “右装运有前(税)口,业经验过而该口人役擅行登舟搜盘滋事”“附载之搭客水捎带有零星物件勒索;”“用探签戮刁蹬羁留者”“更有视其船有贵重适用之物而短价而勒买者,种种陋规不可枚举”。
    《海关》禁例本为乾隆二十一年制府杨应踞颁布,而至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官吏豪劣任意鱼肉商船,商船欲告无门,只好自尝苦果恶果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潮汕民俗文化和名胜古迹介绍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