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弱智就别出来科普了——论微单片上相位对焦的优越性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7486 回帖:119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35
帖子: 6179
注册: 2011年2月
iZaZaD 发表于 2017-12-22 22:28
你又怕马达刹不住车了?

现在事实已经清楚到这个程度了,还用考虑刹车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834
主题: 61
帖子: 6492
注册: 2017年10月
来碗炸酱面 发表于 2017-12-22 14:08
这不是猜测,这是佳能的正式说法。精确计算公式是商业秘密,谁愿意说出来?精度,一步到位算不算精度的一种表述?...


你又怕马达刹不住车了?
本帖由 honor+FRD-AL10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582
主题: 25
帖子: 2985
注册: 2017年5月
至少这样的谣言不攻自破了:

“单反是测量物距,基线越长,测量越准,单反是微米级的” ----某个不学无术的佳能大湿语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35
帖子: 6179
注册: 2011年2月
iZaZaD 发表于 2017-12-22 21:42
你好好看看论文吧,希望有结果。这张图片上只是给了个能测距的猜测,没有精确计算的公式,也没提及精度如何。而且我再提示你一下,一定要学会自己思考,不要轻信广告。


这不是猜测,这是佳能的正式说法。精确计算公式是商业秘密,谁愿意说出来?精度,一步到位算不算精度的一种表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834
主题: 61
帖子: 6492
注册: 2017年10月
kislvgt 发表于 2017-12-22 16:17
这个话题居然还没结束。

首先,相位对焦肯定可以也必须测距。能测距就是说必然是开环控制,至少开环控制为主,最多在失焦非常厉害的时候做确认或二次计算。
说闭环控制的,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保证连拍的速度的固定。闭环控制所需的时间由失焦距离确定(别说什么计算和精度能够把这部分时间缩小到忽略不计,如果能这样连拍速度早就大幅提升了),连拍速度确定就是每次对焦从检测到最终对焦所需的时间基本固定。这只有开环能做到。

至于怎么做到的。有兴趣你们就再去研究那篇论文吧。人家论文里已经把你们想到的所有问题都考虑进去了。包括精度,准确率等等。
你们要推翻别人的论文,至少也要拿点相应的经得起推敲的理论和数据。

简单来说的流程就是,左右两个半像素得到的两个不同的分布函数,经过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得到的两个分布,对焦函数也就是失焦的距离与两个函数的相关性(数学术语)一一对应。
然后因为这个函数并不是所有参数都是确定的,所有这里需要模糊随机控制,就是在函数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去解这个函数。
最后是解决精度问题,就是解出来这个失焦距离的均方差(MSE)分布,失焦距离的均方差仅与参与对焦的像素点有关。从论文的模拟计算对焦像素超过150 ...


关于对焦过程是开环还是闭环的过程,楼主在第172楼引用的文章里提到个简单的测试方法:

换句话说,不管什么PDAF都总有阳痿的时候。最近在论坛里经常看到一种说法叫:单反之所以对焦精度低是因为采用开环系统(找到目标距离——直接移动马达到指定位置——收工),而微单则是闭环系统(找到目标距离——直接移动马达到指定位置——看看对不对——对就收工)。但实际情况是啥呢?其实单反它也是闭环系统。DPReview早在2011年就有一篇万字长文解释过这个问题:

https://www_dpreview_com/articles/5402438893/busted-the-myth-of-open-loop-phase-detection-autofocus

里面有个非常简单的验证方法:

用一个速度比较慢的镜头,单次对焦时先对准A物体半按快门,马达移动到一半时迅速对准B物体或者用手把镜头遮上,相机根本就不会给你合焦提示


如果是开环对焦,半按快门对焦到A,对焦模块计算好镜头需要移动的距离发给马达,在马达还没转动到位前,只要半按快门不松开,理论上这次对焦还没结束,马达就应该移动到A物体这个距离停止才对;期间你转动机身到别的物体上它也应该等这次对焦完毕。但是这个实验很容易证实,并不是这样。手边有相机的话,很容易重复这个实验。

本帖最后由 iZaZaD 于 2017-12-22 22:0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834
主题: 61
帖子: 6492
注册: 2017年10月
来碗炸酱面 发表于 2017-12-22 21:20
我在佳能的美国网站上找了张图,我觉得相位差检测能不能测距,能不能一步到位已经不用讨论了 有时间我在看看波兰人的那篇文章,看看是否不去卷积也可以测距吧。


你好好看看论文吧,希望有结果。这张图片上只是给了个能测距的猜测,没有精确计算的公式,也没提及精度如何。而且我再提示你一下,一定要学会自己思考,不要轻信广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834
主题: 61
帖子: 6492
注册: 2017年10月
kislvgt 发表于 2017-12-22 20:32
计算绝不是什么难点。
你要知道对焦检测器能够检测的不仅仅有弥散圆的大小,还有左右两边的光强差。
不考虑弥散圆的问题,左右两边的光强差,现在动态范围14,能够检测到的光强最小精度就是1/2×10^14=6.1×10^-5,arcsin之后应该和这个值差不多,极小范围内sin和角度基本一致,那就是6×10^-5度。这么小的光路角度不管如何都大大超过你说需要的精度。

我只是大体上提供个原理,至于对焦精度,那肯定需要大量的对焦点来保证。


靠左右两边的光强差是靠谱的想法,但是只能针对画面中的单一物体,比如我上午发的那个被虚化的物体。
这个图左边是原始的1个像素宽的线条,右边是虚化了2个像素的图像,这时候各个线条之间的虚影已经有部分重叠了。这还只是均匀分布的线条,如果不均匀分布再加上几个横的斜的深的浅的,恐怕计算就有点儿难了吧?

不过,您说按左右两边的光强差,我一开始还以为你是说到了片上相位检测的核心部分呢——遮住一半面积的像素因光线入射角不同造成的感光亮度差,可惜您还没开始往那边想。
可以沿着这个示意思路考虑考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35
帖子: 6179
注册: 2011年2月
logical 发表于 2017-12-22 18:04
是这么回事,那位根本没明白。还是说说卷积吧:

卷积只是成像原理,不是相位对焦需要进行计算的 -- 比如,单反不用去卷积一样可以对焦测距,片上测距也不需要这么繁琐的追求不必要和难以实现的精确度。

这么说吧:每一个点光源的焦外成像的具体形状分布一定是和镜头,还有物体在构图中的位置,环境布光情况,甚至外加的滤镜,等等许多偶然的因素决定的。如果没有以上所有这些偶然因素的完整信息,不能把以上每一个因素的影响都量化成函数分布,就不可能实现从最终成像回到卷积之前的点光源的精确还原 -- 而如果做不到精确还原,作“去卷积”运算就毫无意义。


我在佳能的美国网站上找了张图,我觉得相位差检测能不能测距,能不能一步到位已经不用讨论了 有时间我在看看波兰人的那篇文章,看看是否不去卷积也可以测距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141
主题: 0
帖子: 40
注册: 2007年8月
中场队员 发表于 2017-12-22 17:19
连拍分三种情况:
1、连拍优先  这种情况下不检查对焦是否合焦,按固定的间隔拍摄~马达即使是坏的根本不转也照拍不误;
2、对焦优先  这种情况下快门每次动作都检查是否合焦,如果没有合焦,会等着对焦,表现为连拍速度下降;
3、均衡  就是机身判断是连拍优先还是等着对焦

所以连拍不用考虑对焦是什么开环闭环方式。

对焦模块是根据从传感器读出的数据也就是成像来进行对焦计算,依据的只能是亮度的数据。

理论上可以算出失焦距离我也不否认,但是我前边说过,这个精度情况是这样: 两个像素之间的距离一般3~6微米,而一个比较典型的失焦距离几十到一两百微米。如果前边发的那个SONY每隔3个像素布置一个对焦像素的方案,两个对焦像素的间隔是24微米。

前边算过,50毫米镜头F2.8光圈合焦在1米处, 相距5厘米外的一个点光源在CMOS上的光斑直径大概30几个像素直径,失焦偏差大概170多微米(具体我不算了,大概这个数,公式前边都有)。 你可以想想靠这个间隔24微米的像素上的信号怎么做你说的那些数学运算。

论文看的多没用,那是别人的。不如耐下心来算一算。

计算绝不是什么难点。
你要知道对焦检测器能够检测的不仅仅有弥散圆的大小,还有左右两边的光强差。
不考虑弥散圆的问题,左右两边的光强差,现在动态范围14,能够检测到的光强最小精度就是1/2×10^14=6.1×10^-5,arcsin之后应该和这个值差不多,极小范围内sin和角度基本一致,那就是6×10^-5度。这么小的光路角度不管如何都大大超过你说需要的精度。

我只是大体上提供个原理,至于对焦精度,那肯定需要大量的对焦点来保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6.951
主题: 0
帖子: 8982
注册: 2002年10月
来碗炸酱面 发表于 2017-12-22 17:32
错了,我们俩的分歧是去不去卷积。

是这么回事,那位根本没明白。还是说说卷积吧:

卷积只是成像原理,不是相位对焦需要进行计算的 -- 比如,单反不用去卷积一样可以对焦测距,片上测距也不需要这么繁琐的追求不必要和难以实现的精确度。

这么说吧:每一个点光源的焦外成像的具体形状分布一定是和镜头,还有物体在构图中的位置,环境布光情况,甚至外加的滤镜,等等许多偶然的因素决定的。如果没有以上所有这些偶然因素的完整信息,不能把以上每一个因素的影响都量化成函数分布,就不可能实现从最终成像回到卷积之前的点光源的精确还原 -- 而如果做不到精确还原,作“去卷积”运算就毫无意义。

本帖最后由 logical 于 2017-12-22 18:2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6.951
主题: 0
帖子: 8982
注册: 2002年10月
中场队员 发表于 2017-12-22 17:22
你俩的观点有点儿出入,他认为应该去算弥散圆直径,你认为应该去算裂像错位差,你比他还算靠谱儿一点。  我让他换个思路就是让他往你这个方向考虑考虑。 你俩先探讨探讨那种方法更好些?

失焦物体成像的弥散圆直径就等于左右错像距离 -- 这个楼主一早就说过了,也是所有片上相位测距原理的官方说法,这里根本不存在争议。左右错像是检测值,对应到的弥散圆直径是计算失焦距离的公式里的一个参数。如此而已。

这一点上,始终没搞清楚的是你自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35
帖子: 6179
注册: 2011年2月
中场队员 发表于 2017-12-22 17:22
你俩的观点有点儿出入,他认为应该去算弥散圆直径,你认为应该去算裂像错位差,你比他还算靠谱儿一点。  我让他换个思路就是让他往你这个方向考虑考虑。 你俩先探讨探讨那种方法更好些?

错了,我们俩的分歧是去不去卷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36
主题: 13
帖子: 586
注册: 2015年10月
logical 发表于 2017-12-22 15:52
他这个还没到闭环确认的那一步。他始终没搞清楚,什么是左右像差基础上的测距。总是把左右合成的最终平面像当成测距的必需的中间过程(就像他画出的这个示意图)。殊不知,只要有了左右像差,相机就像测量裂像屏的像差距离之后就可以直接计算出失焦距离了。-- 人眼没法测量计算裂像屏,相机的CMOS感光元件和CPU是可以的。


你俩的观点有点儿出入,他认为应该去算弥散圆直径,你认为应该去算裂像错位差,你比他还算靠谱儿一点。  我让他换个思路就是让他往你这个方向考虑考虑。 你俩先探讨探讨那种方法更好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36
主题: 13
帖子: 586
注册: 2015年10月
kislvgt 发表于 2017-12-22 16:17
这个话题居然还没结束。

首先,相位对焦肯定可以也必须测距。能测距就是说必然是开环控制,至少开环控制为主,最多在失焦非常厉害的时候做确认或二次计算。
说闭环控制的,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保证连拍的速度的固定。闭环控制所需的时间由失焦距离确定(别说什么计算和精度能够把这部分时间缩小到忽略不计,如果能这样连拍速度早就大幅提升了),连拍速度确定就是每次对焦从检测到最终对焦所需的时间基本固定。这只有开环能做到。

至于怎么做到的。有兴趣你们就再去研究那篇论文吧。人家论文里已经把你们想到的所有问题都考虑进去了。包括精度,准确率等等。
你们要推翻别人的论文,至少也要拿点相应的经得起推敲的理论和数据。

简单来说的流程就是,左右两个半像素得到的两个不同的分布函数,经过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得到的两个分布,对焦函数也就是失焦的距离与两个函数的相关性(数学术语)一一对应。
然后因为这个函数并不是所有参数都是确定的,所有这里需要模糊随机控制,就是在函数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去解这个函数。
最后是解决精度问题,就是解出来这个失焦距离的均方差(MSE)分布,失焦距离的均方差仅与参与对焦的像素点有关。从论文的模拟计算对焦像素超过150 ...


连拍分三种情况:
1、连拍优先  这种情况下不检查对焦是否合焦,按固定的间隔拍摄~马达即使是坏的根本不转也照拍不误;
2、对焦优先  这种情况下快门每次动作都检查是否合焦,如果没有合焦,会等着对焦,表现为连拍速度下降;
3、均衡  就是机身判断是连拍优先还是等着对焦

所以连拍不用考虑对焦是什么开环闭环方式。

对焦模块是根据从传感器读出的数据也就是成像来进行对焦计算,依据的只能是亮度的数据。

理论上可以算出失焦距离我也不否认,但是我前边说过,这个精度情况是这样: 两个像素之间的距离一般3~6微米,而一个比较典型的失焦距离几十到一两百微米。如果前边发的那个SONY每隔3个像素布置一个对焦像素的方案,两个对焦像素的间隔是24微米。

前边算过,50毫米镜头F2.8光圈合焦在1米处, 相距5厘米外的一个点光源在CMOS上的光斑直径大概30几个像素直径,失焦偏差大概170多微米(具体我不算了,大概这个数,公式前边都有)。 你可以想想靠这个间隔24微米的像素上的信号怎么做你说的那些数学运算。

论文看的多没用,那是别人的。不如耐下心来算一算。

本帖最后由 中场队员 于 2017-12-22 17:2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141
主题: 0
帖子: 40
注册: 2007年8月
这个话题居然还没结束。

首先,相位对焦肯定可以也必须测距。能测距就是说必然是开环控制,至少开环控制为主,最多在失焦非常厉害的时候做确认或二次计算。
说闭环控制的,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怎么保证连拍的速度的固定。闭环控制所需的时间由失焦距离确定(别说什么计算和精度能够把这部分时间缩小到忽略不计,如果能这样连拍速度早就大幅提升了),连拍速度确定就是每次对焦从检测到最终对焦所需的时间基本固定。这只有开环能做到。

至于怎么做到的。有兴趣你们就再去研究那篇论文吧。人家论文里已经把你们想到的所有问题都考虑进去了。包括精度,准确率等等。
你们要推翻别人的论文,至少也要拿点相应的经得起推敲的理论和数据。

简单来说的流程就是,左右两个半像素得到的两个不同的分布函数,经过傅立叶变换或者傅立叶逆变换。得到的两个分布,对焦函数也就是失焦的距离与两个函数的相关性(数学术语)一一对应。
然后因为这个函数并不是所有参数都是确定的,所有这里需要模糊随机控制,就是在函数参数不确定的情况下去解这个函数。
最后是解决精度问题,就是解出来这个失焦距离的均方差(MSE)分布,失焦距离的均方差仅与参与对焦的像素点有关。从论文的模拟计算对焦像素超过150以后MSE差别就和小了,意思就是超过150对焦像素以后精度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

后面提到了相位对焦的特点,尤其是追焦和视频时候。

我其实之前的回复已经说了这些了,我又说不是说论文写得多么令我恍然大悟,而是这个论文体现了真正的工科或者研究中的一个思维路径,确定一个方法模型,然后模型的计算,从计算结果去改进或者指导这个方法。一旦方法模型确定以后,这中间其实没多少可以商量商讨的余地,因为全是数学问题了,一般工科对数学还是有点敬畏的。这也应该是现在开发或者研发的正确的方法路径,完全没有什么经验感觉的操作空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6.951
主题: 0
帖子: 8982
注册: 2002年10月
来碗炸酱面 发表于 2017-12-22 13:41
老师,我代表智商200以上的同学问一下:要不要反差确认?

他这个还没到闭环确认的那一步。他始终没搞清楚,什么是左右像差基础上的测距。总是把左右合成的最终平面像当成测距的必需的中间过程(就像他画出的这个示意图)。殊不知,只要有了左右像差,相机就像测量裂像屏的像差距离之后就可以直接计算出失焦距离了。-- 人眼没法测量计算裂像屏,相机的CMOS感光元件和CPU是可以的。 本帖最后由 logical 于 2017-12-22 15:5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36
主题: 13
帖子: 586
注册: 2015年10月
qumiq5 发表于 2017-12-22 12:01
偏题、怪题、难题,我代表智商200以下广大人民群众提出强烈※※


测距的说法,你是始作俑者,你先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6.951
主题: 0
帖子: 8982
注册: 2002年10月
来碗炸酱面 发表于 2017-12-22 13:05
他看不到

看来他换一个马甲就看到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6.951
主题: 0
帖子: 8982
注册: 2002年10月
中场队员 发表于 2017-12-22 13:10
你要是不认可测距的说法,认为对焦不需要测距,就不用来算这个; 换成超声波马达也可以,你只算出马达需要转动的角度就算你满分。如果觉得还有哪些参数没给,也可以提出来。

我天天说不需要测距,你们不服;那我就让一让,只要你们能算出来,我就重新考虑一下是不是接受测距的理论。


你这个逻辑也是没谁了。

1)测距需要的是左右图像间的相位差,你这只有一个最终图像,而且连图像的距离比例都没有,拿什么来倒推失焦距离?
2)如果你补上条件,能计算出距离,那么具体到不同的马达该怎么驱动,和是否需要测距,有半毛联系?

你说相位对焦不需要测距,不需要算这个。就回答一下之前问题:同一个ZA镜头,凭什么相位对焦比反差对焦快了好多倍?难道反差对焦就一开始尝试方向的2-3下动作,就要占据整个对焦过程的绝大多数时间?!

-- 你愿意死抱着相位不测距的谬论,吃亏上当的是你,我又不会因此少一两肉,干嘛要求你重新考虑?好像谁欠了你似的。呵呵 本帖最后由 logical 于 2017-12-22 14:3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834
主题: 61
帖子: 6492
注册: 2017年10月
来碗炸酱面 发表于 2017-12-22 05:41
老师,我代表智商200以上的同学问一下:要不要反差确认?

...


这里说的是测距,测出对焦到b物体马达推动镜组移动的距离。按你们测距小组的说法,马达启动转动之前,要给马达一个目标行程才行。
本帖由 honor+FRD-AL10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35
帖子: 6179
注册: 2011年2月
中场队员 发表于 2017-12-22 10:19
持测距说法的各位,来做个具体的计算吧。
我假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场景,如图:

[补充一下,为了更简化,设定 a,b两个物体是同样大小物体。]

老师,我代表智商200以上的同学问一下:要不要反差确认? 本帖最后由 来碗炸酱面 于 2017-12-22 13:4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36
主题: 13
帖子: 586
注册: 2015年10月
qumiq5 发表于 2017-12-22 12:01
偏题、怪题、难题,我代表智商200以下广大人民群众提出强烈※※


测距的说法,你是始作俑者,你先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36
主题: 13
帖子: 586
注册: 2015年10月
logical 发表于 2017-12-22 11:52
这是说的开环控制的步进马达吗?要是换成超声波马达,这个计算还有用吗?

-- 讨论对焦原理,发现难以自圆其说了,难道换一个马达驱动,相机自动对焦原理就要换一种吗?


你要是不认可测距的说法,认为对焦不需要测距,就不用来算这个; 换成超声波马达也可以,你只算出马达需要转动的角度就算你满分。如果觉得还有哪些参数没给,也可以提出来。

我天天说不需要测距,你们不服;那我就让一让,只要你们能算出来,我就重新考虑一下是不是接受测距的理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35
帖子: 6179
注册: 2011年2月
logical 发表于 2017-12-22 11:52
这是说的开环控制的步进马达吗?要是换成超声波马达,这个计算还有用吗?

-- 讨论对焦原理,发现难以自圆其说了,难道换一个马达驱动,相机自动对焦原理就要换一种吗?

他看不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725
主题: 35
帖子: 2732
注册: 2017年5月
中场队员 发表于 2017-12-22 10:19
持测距说法的各位,来做个具体的计算吧。
我假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场景,如图:

[补充一下,为了更简化,设定 a,b两个物体是同样大小物体。]

偏题、怪题、难题,我代表智商200以下广大人民群众提出强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6.951
主题: 0
帖子: 8982
注册: 2002年10月
中场队员 发表于 2017-12-22 10:19
持测距说法的各位,来做个具体的计算吧。
我假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场景,如图:

[补充一下,为了更简化,设定 a,b两个物体是同样大小物体。]

这是说的开环控制的步进马达吗?要是换成超声波马达,这个计算还有用吗?

-- 讨论对焦原理,发现难以自圆其说了,难道换一个马达驱动,相机自动对焦原理就要换一种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36
主题: 13
帖子: 586
注册: 2015年10月
持测距说法的各位,来做个具体的计算吧。
我假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场景,如图:

[补充一下,为了更简化,设定 a,b两个物体是同样大小物体。] 本帖最后由 中场队员 于 2017-12-22 10:35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834
主题: 61
帖子: 6492
注册: 2017年10月
来碗炸酱面 发表于 2017-12-22 08:33
你居然认为A9没有5D4准?


dafadizi 发表于 2017-12-22 08:31
你没考虑单反非中心点对焦精度的下降,对焦点位置离中心越远,精度下降越厉害。

考虑这一点,再加上对焦点数量以及覆盖范围呢?再加上连拍速度呢?那么微单的优势就更大了。

退一步说,就算单反对焦和微单打平手,依然是单反输了,因为单反的对焦是通过更大的成本、体积、重量来实现的。


这个话题可以单独开贴讨论,与目前讨论的话题内容有点歪楼。我觉得按我这种分开几项分别打分的方法思路没什么问题,也可以再增加几项评分参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35
帖子: 6179
注册: 2011年2月
iZaZaD 发表于 2017-12-22 06:21
我觉得对于对焦系统的强弱好坏可以按几个方面看:A:准 ,B:快,C:智能识别。

凭我个人感觉纸上谈兵分一下:

5D3在B项可能得分最高给个80分,A项及格75,C项意思一下给个20吧;

5D3 A75, B80 , C20  总分175

A7R2:A60,B40, C60 总分 160

A7R3: A60, B60 ,C70 总分 190

5D4 A70, B85 , C50 总分 205

A9: A60 ,B80 ,C70 总分210

总评:微单在科技感方面优势明显,单反在传统功能方面依然不弱。


5D4比A9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35
帖子: 6179
注册: 2011年2月
iZaZaD 发表于 2017-12-22 06:21
我觉得对于对焦系统的强弱好坏可以按几个方面看:A:准 ,B:快,C:智能识别。

凭我个人感觉纸上谈兵分一下:

5D3在B项可能得分最高给个80分,A项及格75,C项意思一下给个20吧;

5D3 A75, B80 , C20  总分175

A7R2:A60,B40, C60 总分 160

A7R3: A60, B60 ,C70 总分 190

5D4 A70, B85 , C50 总分 205

A9: A60 ,B80 ,C70 总分210

总评:微单在科技感方面优势明显,单反在传统功能方面依然不弱。

你居然认为A9没有5D4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弱智就别出来科普了——论微单片上相位对焦的优越性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