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尝试翻译本书,剑桥中国远古史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6745 回帖:40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史前期海岸线变化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史前期海平面的大致变化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史前期东亚季风对中国的影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重建的植被分布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因为这本主要讲述※※阶段,史前史的内容就很少。准备加些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form the late paleolithic ot the early bronze age《中国考古》(2012)的图片。它是剑桥世界考古丛书Cambridge World Archaeology的中国部分,作者是刘莉和陈星灿。
下面是第二章环境与生态的大部分插图。
中国地形图
才发觉主要河流南方多成为江,北方叫河。与江的南亚语系起源是一致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在他的初步讨论中,葛瑞漢Graham用一种更直接了当的方法陈述了这个总结,“认知有三种来源,报告、解释和观察,四种对象,名称,对应物,如何关联它们(合 he),如何行动(为 wei)。”(53)他进一步认为“经”被设计为一个总体概述,覆盖了认知的所有四个分支以及相关解释。(54)就我所知,此总结是对现存汉代以前有关文献讨论的最清晰的外在表达,它将“名”和“物”放在了中心的位置,并讨论了各分支间的关系,基本上等于是说,至此先汉的智识世界看起来已经能够确立独特的和明确的语言科学。

(53) Ibid., p. 30. I would slightly modify Graham's understanding of wéi 为 and hia translation of the last line cited. The phrase zhìxíng 志行 is not, I think, coordinate "to intend and to perform," as Graham has it, but rather "when one's intentions are performed"; that is when what is potential is made manifest, this is wéi 为 "acting". There is, I think, a subtle pairing of míng/shí 名/实 with zhì/xíng 志/行 that suggests "name is referent" as "intention is to enaction."
(54) Ibid., p. 30, 229-3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后期墨家关于名实讨论的文本经常是残存的片段和有混乱脱漏,它们是讨论知识认知[knowledge]、语言运用和辩论等文章的一部分,构成了现在为人所知的《墨子》版本的40到45章。这些论文被称作“经”、“经说”、“大取”和“小取”(50),葛瑞漢Graham谈到它们时说:

作为一个整体幸存下来的汉代以前各家哲学中,将这些作品与其他学说区分开的一个普遍特点是它们的有意识地理论化性质。它们没有宣扬墨家思想,它们对技巧作了编码条理化,这样在辩论中更易于发挥。(51)

与这六章的其他四章一样,“经”和“经说”的部分(第40和42章),包括葛瑞漢Graham摘录出来的内容,原来都是错乱的,他将这些引文重建成为一个单一的段落,并将其理解为后期墨家对认知、认知来源和对象所进行的编码化处理和逐条注解过程的一部分。葛瑞漢Graham从“经”和“经说”的不同出处中整理形成的文字和他的翻译如下:

知:闻,说,亲。名,实,合,为。
(知):传受之,闻也。方不运,说也。身观焉,亲也。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Chih (know). By hearsay, by explanation, by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name, the object, how to relate, how to act.
Having received it at second hand is knowing by "hearsay". Knowing that something square will not rotate is by "explanation". Having been a witness oneself is knowing by "personal experience".
What something is called by is its "name". What is so called is the "object". The mating of name and object is "relating". To intend and to perform are to "act". (52)

(50) These are the chapters translated and studied at length in Graham, Later Mohist Logic. Without Graham's pioneering work in these texts, little could be said with any confidence about the Later Mohist theories of words and language. His work is the basis of much of the present discussion.
(51) Ibid., p. 24.
(52) Ibid., P. 327, no. A8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上面第二段引文中有个特别令人好奇特点是荀子将“名”míng和“命”mìng并列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词语音学上的区别仅在于后者的上古汉语发音带有-s尾位(在中古汉语为去声,现代汉语的第四声)而前者没有;即“名”míng〈EMC mjiajŋ〈*màŋj[j上标]和“命”mìng〈EMC mjiajŋs〈*màŋjs[j上标]。Makeham把该段第一行中的“命”解释为“to cause to be brought about by naming”[由命名引发],将这行翻译成“[A] name has no intrinsic appropriateness; rather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 particular name is demarcated by being ordained."(47)[名字本没有内在的适用性,相反某种特定名称的含义是通过授予来界定的(名故无实。约之以命实。)]

毫无疑问,在荀子的理解中名和命之间存在着词义学的联系;问题在于这种联系的性质是什么,还有,当元前第三世纪有关语言词汇性质与功能的观念确立之时,它发挥了怎样一个普遍性的作用。Knoblock认识到荀子对确定正确名称重要性的坚持,并强调这是君主的特权[perquisite],可能反映了一种[对名物间关系的]信念,对某个目标命名就是创造一个存在[a reality],命名的特定过程有时会影响到此事物的命运。(48)赋予“命”mìng字以“命运, 命定”的意思,此概念最直接的体现物可能就是“名”míng和“命”mìng这两个词它们自己,二者之间的关系看来象或者可能真正是同源的。(49)

(47) Makeham, Name and Actuality, p. 58.
(48) Knoblock, Xunzi, p. 117.
(49) It is likely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he "mouth" classifier (no. 030) 口 in both míng 名 and mìng 命 is phonetically as well as seman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e also its presence in míng < *màŋj [j上标]鸣 "the calling of a bird". In two of these three characters there is no apparent "phonetic" element at all; the mìng 命 one could argue that lìng 令 component serves that purpose, but the question of how to account for the initial m- would remain. My speculation is that the graph 口 was in origin a polyphone, standing either for the noun kǒu "mouth" or for the verb míng "to call out (with the mouth)", by extension "to name", and in this second reading it serves as a phonetic and semantic (hence, etymonic) component in all three of these graphs. Cf. English "fate" < Latin FATUM "what is spoken".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8-2 23:5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荀子“正名”[setting names aright]的主要考虑必然要从君※※威的角度出发,[英文原文此处似漏了一个逗号]必须是统治者来决定哪些名称是正确的和哪些不是,以及它们是如何运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对人民有控制力,才能得到和谐的次序,但同时荀子还表达了一种对词汇本身,以及它们的性质和功能的引人瞩目的概念性理解。这种理解反映在一些段落中,诸如:
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於约则谓之不宜。
名故无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a) name and reality (pairing)]。(46)

(46) 王先谦, 荀子集解 (rpt. 台北, 蘭臺, 1972), 16, pp. 14, 11. Knoblock Xunzi, pp. 132, 130-1, translated as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name consists in the object being clearly understood when the name is heard" and as "Names have no intrinsic appropriateness. They are bound to something by agreement in order to name it. ..." He translated the last phrase of the passage as "it is called the name of that object." John Makeham, similarly, translated as "it is called the object's name"; Name and Actuality in Early Chinese Though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p.58. Clearly, these are possible translations of Xunzi's phrase "wei zhi shi ming,"[谓之实名] but my own sense is that there is more to the statement than this and that Xunzi intends to design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ame and the thing that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conventional agreement.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8-2 19:3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两代人以前,衛利Arthur Waley在他《论语》译本的导论中提出这一段引文是后人的添写,不是孔子本人当时思想的体现。(44)他的观点基于两方面的理由:第一,该学说的内容和《论语》的其他部分不吻合,也和与孔子相关的著述不同,而且除了这个貌似真实的例子外,不见于任何早于元前四世纪的文献中;第二,书中“链条式论证”[chain-arguments]的方法(“如果不是A,那么B就不成立;如果B不成立,则C也难以立足”)是元前三世纪而不是元前五世纪早期文献的特点。不论衛利Waley的论点对我们有多大的说服力,排除此段落是否属于《论语》原有内容的问题,他提出的孔子和元前三世纪[理论]的联系无疑是《荀子》第22章“正名”[学说]的推动力,后者就该术语含义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原来《论语》中轶事趣闻般的发挥。(45)

(44) Arthur Wale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ondon: Allen & Unwin, 1938), pp. 22, 172.
(45) For this chapter as "On the Correct Use of Names," see John H. Knoblock, Xunzi, 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omplete Work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Vol. 3, pp. 113-3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展示了对语言与词汇性质的高度智识[intellectually sophisticated]的理解"
原文是reveal an intellectually sophisticated sense of the nature of words and language
似乎译为"展示了某种对语言与词汇本质的经智识化后精妙世故的理解"好些

这两种对词汇及其含义的智识性关注中,得到了更广泛认可的是通常被称为“正名”[Rectificatio of Names]的经典学说。(42)就“正名”这个术语和它内在重要性进行了经典性标准诠释的是《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节([下面引文中,]我对包含有短语“正名”或者只是“名”这个词的句子给出了[中文]原文并作了斜体化处理)。(43)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to "set names aright"]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2) The phrase zheng ming is a verb-object construction and is thus more accurately translated as "setting name aright" or "rectifying names" than "rectification of names".
(43) 论语, 13/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1.5 语言哲学

在秦和汉政治统一之前,中国似乎对语言没有专门的理论性关注,如果我们以现代术语描述的话,至少没有能达到“语言学知识”或“语言科学”的程度。很显然现存的汉代以前文献中还没有见到有关语法的概念,不管是类似于后来西方古典时期所说的“※※语言学与[文学]批判”[philology and criticism] 抑或像元前三世纪以前希腊人使用的“文字的命名和分类”[naming and classifying letters]这样非常有限度的提法。相反我们能发现一种对词的范围广泛但定义模糊的关切:有关它们的意思,如何合乎逻辑地应用,词与词之间以及词与外在世界真实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汉以前的文字传统中,这种对词的关注采用了两种分离的但又有关联的形式:(1)《论语》和《荀子》中有关"正名"(zheng ming, Rectification of names)的学说(分别约元前六世纪后期和元前三世纪中期)(2)后期墨家的“经”(Jing, Canons),“经说”(Jing shuo, Canon explanations),还有“大取”(Da qu, Greater pick)和“小取”(Xiao qu, Lesser pick)等元前四世纪的专题讨论。前者倾向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应用,第二个则是严格地逻辑应用,但葛瑞漢A. C. Graham认为《荀子》更类似于“对墨家争论技术的消化吸收并为儒家所用。”(40)它们中间没有任何一个形成了我们能够有把握地描述为充分发展了的语言科学或是语言哲学,但是,二者都牢固地建立在全面的中国世界观之上并且从本质上反映了它的道德诉求,而且展示了对语言与词汇性质的高度智识[intellectually sophisticated]的理解,以及对语言和它们所描述的现实世界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41)

(40) A. C. Graham,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78), p. 63; see also pp. 64, 233-5.
(41) For a full presentation of the way in which the Chinese worldview affected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language, and of the way in which that understanding bear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ritten texts of the linguistic tradition from the Han period on, see Roy A. Miller, "The Far East," in Current Trends in Linguistics, Vol. 13.2, "Historiography of Linguistics," ed. Thomas Sebeok (The Hague: Mouton, 1975), pp. 1213-64, esp. 1213-2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到了这种程度,上古中文的词汇能被令人信服地分析为已经具备那些形态学发生过程的特征,中文将不再被归属为孤立性语言,它将呈现一种语言结构,此结构比现在表面看起来要更接近于※※语和缅甸语这些假定的语言学姻亲们,也将强化它们是真正的同源关系语言的例证。上古中文的这些深层次结构特点,如ə/a格式几乎完全与原始印欧语系语言的相关特点一致的事实,加上对数目众多的可能同源词汇以及对一套规则的,即使是暂时的发音对应所得出的轮廓,促使蒲立本Pulleyblank去严肃考虑汉藏与印欧间是否存在着同源关系。(39)在目前此假说仍然属于高度的推理性,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不值一驳而置之度外或者不值得进一步探讨。

(39) For the fullest and most up-to-date discussion of this hypothesis, see E. G. Pulleyblank, "The Typology of Indo-European," Journal of Indo-European Studies 21 (1993): 63-118, with "Comments" by W. P. Lehman and Karl Horst Schmidt, pp. 119-31, and a reply by Pulleyblank, pp. 135-41. See also Pulleyblank, "The Historical and Prehistorical Relationships of Chinese," in The Ancest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ed. William S.-Y. Wang, pp. 145-94. The last mentioned source includes a limited number of very detailed analyses of possible Sino-※※※※※an/Indo-European cognate word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有时这个同样的a-元素会作为非音节的前缀而不是嵌入体出现,另写为ǎ-,也表达了内敛的含义。最明显的一对例子是见jiàn“看”/现xiàn“出现,被看见”(在早期文献中典型地写作“見”,没有正规地与见jiàn区分开)。我们可以将见jiàn〈EMC kɛnh[h上标]“看见”重建为上古汉语OC*kwjáns[w上标],现xiàn〈EMC γɛnh[h上标]“出现”重建为带有ǎ-前缀的OC*ǎkwjáns[w上标]。见jiǎn“看见”(无OC前缀)具有外向的含义,同时现xiàn“出现,被看见”(有OC的ǎ-前缀)是内敛的。(37)另一个例子显示了[发音上]看似没有关联的词实际上有着语音学和词义学的联系,从形态学上讲,說shuō〈EMC  wiat[第一个音标不知是什么]“解释”(〈“松解”)和說/悦yuè〈EMC jwiat“愉快的,放松的”(〈“松弛的”;和见/现对词一样,两个词在早期文献里的典型写法都是同一个字,說)。两个词在词义学根源方面都有放松的意思,說shuō〈*twàt表达外在含义,“解释”(及物)[transitive]和說/悦〈*ǎtwàt传递内敛成分,“处于放松状态的”。(38)

(37) When the a- prefix precedes a voiceless consonant, it typically has the effect of producing a voiced initial in EMC, as the example of 现 xiàn γɛnh given here shows.
(38) Notice also in this same series of words the word 蜕 tuì “exuviae” (namely, of insects, snakes, etc.)” (<something peeled off<loosened) OC *twáts and 税 shuì “taxes in kind”  (<something peeled off), OC *twàts, both with the concretizing -s suffix.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早在1963年,蒲立本E. G. Pulleyblank就提出了应该把上古中文的元音系统当作一种ə和a双阶段的[two-term]封闭/开放对比来进行分析。(34)在1965年他进一步指出ə/a的元音对比在一定数量的例证中具有形态学意义,而且它们体现了一种外向/内敛[extrovert/introvert]的词义学表达,这与印欧语系语言的特点,不论是语音学还是词义学方面,都形成了几乎完全一致的对应关系。(35)在较近期对该现象所作的理论构想[formulations]中,蒲立本Pulleyblank将此ə/a对比解释ə作为一个“依据音节构成[syllabification]原则,置入在...辅音中间的最小化音节性特征[minimal feature of syllabicity]”,与a作为形态学嵌入[infixation]结果之间的对比。(36)

以前面的“古”gǔ〈*wá?[w上标]“古老”字为例,从语音学分析,它可被看作是一个用嵌入的-a-修饰过的“久”字jiǔ〈EMC kuw'〈*kwə?[w上标,ə上有横]“持久存在”,在词义学上,它是久/古这对词的内敛部分,同时久jiǔ具备一个上古汉语OC的-ə-,意味着“持久存在”,表达了此对词的外向的词义;即是说,后者的意思是进行性的,是动词,古gǔ含有上古汉语的-a-,意为“古老”,是个抽象名词,所以表现内敛的含义,在词义上是“自我完备的”[self-contained]。

(34) E. G. Pulleyblank,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Vowel Systems of Old Chinese and of Written Burmese," AM, n.s., 10, 2 (1963): 200-21.
(35) Pulleyblank, "Close/Open Ablaut in Sino-※※※※※an," Lingua 14 (1965): pp. 230-40.
(36) Pulleyblank, "Ablaut and Initial Voicing in Old Chinese Morphology." Lingua 14 (1965): pp. 230-4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在一个单字的读音音调发生轮替改变[alternative readings]并且其含义也随之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发现有形化后缀-s的痕迹;举例来说,“从”一般发音为cóng〈EMC dzuawŋ〈*ǎtsàŋ“跟随”,加上-s后缀(变成现代汉语的去声)后读作zòng〈EMC dzuawŋh[h上标]〈*ǎtsàŋhs[h反写并上标]“跟随者”。这里可以把后缀-s更容易地描述为名词[noun-forming]后缀,而不是有形化的。类似的情况还有“上”shǎng〈EMC dziaŋ'〈*ǎtàŋ?“升起,举起”[to rise, raise] ,加上后缀-s后可读为shàng〈EMC dziaŋh〈*ǎtàŋs“顶上”[top]。我们能用下面合并的说法来总括后缀-s的功能,“该-s后缀能使抽象名词有形化,或者从动词派生出名词,比如该“有形”之物自身”(33)

(33) Unfortunately the case for 下 xià is just the opposite of that for 上 shàng in that the noun "bottom" is read in Middle Chinese in the rising tone (上声), implying and OC final -?, and the verb "to go down" is read in the departing tone (去声), which has devolved from an OC -s; 中 zhōng "center" is different yet again, the noun being the level tone (平声) reading while the departing tone form OC -s gives the verb "to hit the center/bull's eye". These examples suffice to show that whatever morphological formatives whe may think we have identified, the complete scheme is still very much shrouded in uncertainty.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非常感谢!
第142贴应该是"小米",不是"小麦"
第154贴原文用的是formosa,可能是台湾的习惯或者张光直自己的习惯。当时考虑知道的人应该很多,就没有在后面加注台湾海峡。谢谢提醒!

另外241帖的(但是平声和降调之间的轮替还没有合理的解释),"降调"似乎应译为"去声"。

我们能在另外一个例子里找到这个有形化后缀-s,“故”gù〈EMC kɔh[h上标]〈*kwa?s[w上标]“故人,家乡[home]”,其他的还包括一个意思为“旧的已确立的行事方法或者思维”〉“理由,基础,原因”,派生于“古”gǔ〈EMC kɔ'〈*kwá?[w上标]“古老”。第二个例子[The second word,]的“故”gù,带有一个上古汉语[OC]的尾音[final]-s,所以不再是抽象的实体“古老”,转而指向了一个有形的概念(故人,故乡,甚至故吾等等)。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7-30 15:2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043
主题: 24
帖子: 1360
注册: 2003年10月
楼主了不起!

第142贴里的“不论是什么原因,约10000年以前以播种培育为特点的农业开始在中国南北部同时出现(图. 1.2)。在北方,被归类为磁山或裴李岗文化的一些发掘点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被驯化的小麦。”  “小麦”应该是“小米”的笔误吧。

第154贴里的“类似但绝不是完全同一的遗址沿着Formosa海峡西岸呈广泛点状散布”   “Formosa海峡”即是“台湾海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像这样成组的词经常被称为“词族”[word families]。(30)直到最近,还没有人能够超出对近似发音和词义进行分组和理解的阶段,来就一个家庭中各个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新的说法。现在,感谢蒲立本E. G. Pulleyblank和其他人的努力,(31)我们得以识别形态学(发生)过程的遗迹,后者可能会揭示一套词中某些成员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前面的例子,存在于“按” *? áns (按住)和“案” *? áns (座位)中的-s很像是一个我们能够称为“有形化”[concretizing]的后缀,它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对象中,并添加到*? án“安”(安定)这个词上面。在该词的家族中,两个具有后缀-s的词由此形成了从词“安”(安定,稳定)派生出来的关系。(32)这一家族其他成员间的关系可能是一个种词义上的特化而非形态学的派生,比如,“鞍”ān(马鞍)和“案”àn(座位)(但是平声和降调之间的轮替还没有合理的解释)。换一种说法,按照传统性的理解,一个词的家族的成员,既可能来源于形态学的派生,也可能来自词义上的特化,而这二者间的区别经常会显得模糊。

(30) We might also include the word 侒, but for the fact that it is attested only lexicographically for the early period. All the same, it confirms perfectly to the phonetic and semantic (and, as it happens, graphic) criteria that define this word family.
(31) The classic work on this topic is Gordon B. Downer, "Derivation by Tone Change in Classical Chinese," BSOAS 22 (1959): 258-90. While Downer does not deal directly with what are usually called word families, he does try to show derivational processes that underlie related words that differ only in tone. Thi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effort to find derivational patterns to account for the members of a word family. For more recent work, see, e.g., E. G. Pulleyblank, "The Locative Particles Yü于, Yü於 and hu乎," JAOS 106 (1986): 1-12, and idem, "Ablaut and Initial Voicing in Old Chinese Morphology: * a as an Infix and Prefix,"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logy, Section on Linguistics and Paleography (Taibei: Academia Sinica, 1989), pp. 1-21.
(32) It is tempting, of course, to treat ān 安 as a verb, meaning "stable, secure", and then to identify the -s of an < * ?áns 案 "seat" as a noun-forming suffix. This seems a priori and intuitively more natural than calling it a "concretizing" suffix. But the word ān 安 in standard Classical Chinese is clearly not a verb but an abstract noun, so one cannot meaningfully call the suffix -s in derivatives a noun-forming suffix. It may be that at the productive period of this process, the word ān 安 was a verb and that in a way not clear to us it became an abstract noun by the Classical period. In this case, of course, the term "noun-forming suffix" w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grammatical facts. Until we have some evidence for such a shift in word-class membership of ān 安, it seems to me preferable to make the description consistent with what we know of the grammar rather than with what we have to surmise about the grammar on the basis of the very description at issue. Identifying the -s as a concretizing suffix has the advantage of also explaining the concrete verb àn 按 "press or hold down", that is, "make secure". The alternative would be to identify this second -s as a "causative suffix" distinct from the noun-forming suffix -s in àn 案 with which it is formally identical.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7-30 06:0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保持着对其书写文字有所偏颇的一个清醒认识,我们再来仔细检查这个语言时,就能发现逐渐积累的证据表明它并不是如外表体现出来的那种孤立类型的语言。像前面cháng/zhǎng长和zhāng张/zhàng胀的例证力图显示的那样,(29)它也许早己经历了很多语言形态学产生的过程[productive morphological processes],其中的一些遗迹留在了此语言的较后期的阶段。但想从书写文字来直接辨别这些发展过程的特殊特点很不容易,用另一种方法,我们可以根据重建的上古中文词汇来推测这些特点。

中国和西方两方面的学者们都早己注意到了有些中文词汇看起来组成了一组单字,它们有着相近的发音和相似或相关联的词义,在书写形式上使用着一个共同的“语音学的”元素,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用下面列出的一套词为例,它们的发音全部以an音节为中心,都有着与坐(sit/sat/seat)相关联的意思,而且除了一个例外,书写的汉字均使用了“安”作为表音偏旁。

1. 安 ān〈EMC ?an〈*? án “稳定”[stability]
2. 按 àn〈EMC ?anh[h是上标的]〈*? áns “按住或向下压,使稳定”
3. 案 àn〈EMC ?anh[h是上标的]〈*? áns “座位,脚凳”
4. 宴 yàn〈EMC ?ainh[h是上标的,i中间有一小横]〈*? ráns “休息,安定的”
5. 鞍 ān〈EMC ?an〈*? án “马鞍”
6. 燕 yàn〈EMC ?ɛnh[h是上标的]〈*? jáns[j是上标的] “休息”, “宴会”〈 “已坐下的”

(29) I owe these examples as they are used to make this point to E. G. Pulleyblank.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7-30 01:3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形态学证据的缺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文语言的内在性质,但它可能在同样的程度上是书写文字伪彩效应[the camouflaging effect]的后果,而且书写文字不为人注意的偏颇也能在我们现在关注的[语言发音]方面产生影响。举个例子,即使在今天,书面文字仍然无法区分都写作单字“长”的两个有明显关联的用法,cháng表示“长度”,zhǎng表示“成长,变长”。在另一方面,书写的文字能够区分两个同样是有着明显关联的词zhāng“牵伸”[to strech](如一根弓弦)和zhàng“被牵伸的”[streched〉“充气的,扩展的”[inflated, expanded],第一个写作单字“张”,第二个为“胀”。在前一个例证中,我们倾向于把两种用法考虑为一个单字的两种变体,因为它们都写为同一个汉字,在后面的例子我们认为它们是两个独立的不同的词,具有不同的书写形式。客观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理由来解释为何把第一对视为同一词的变体而第二对是不同的词;对这两个例子我们可能都需要在某些更早期的形态学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地寻找证据。我们只是不清楚在这些发展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语音学和语义学的特点。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7-29 22:0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1.4 语言类型[Typology]

语言学家通常把中文描述为“单音节”[monosyllabic]和“孤立的”[isolating]语言,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是此语言的词全是单音节的,而且它们保持着一种同样的形态,不随使用时的特点,例如人称、时态、数字和语※※能等的变化而变化。不管这种看法对现代汉语而言正确或许不正确的,至少对古典中文来说,它显得过于肤浅以至难以立论。古典中文的词汇被典型地认为是孤立的,即它们没有被附加有任何类型词缀,也不受它们的影响,词汇的元音[vowel]和辅音[consonant]部分不会发生变化来表达意义上的改变,简略地概括,所有这些都属于“[语言]形态学”[morphology]这个术语覆盖的范围。因为对印欧语系形态学结构的熟悉程度,我们[在观察其他语言时,]会自动地预期一些言语形态学变化的出现,就第一眼看来,在可被观察的直至帝国建立的语言※※中中文都没能显现出此类外在表现。它没有表现出变格declensions或者变位conjugations,没有对应语法或语义学差别的词根变化,比如我们在英语里看到的坐sit(动词,现在时态)/sat(动词,过去时态)/seat(名词);或者拉丁语的狮子leō(主格单数[nominative singular])/leōnis(属格单数[genitive singular])/leōni(与格单数[dative singular])/leōnem(宾格单数[accusative singular)/leōne(离格单数[ablative singular])。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7-29 19:4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从考古学发现可以看出,当书写竹简时,惯例每支竹片上只写一行字。《汉书》(Han shu,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第30卷“艺文志”根据刘向(Liu Xiang, 元前79-8)在帝国图书馆的编录工作认为,抄写的习惯是每一部书用长度整齐的一套竹简书写,竹简本身的长度可以在0.8和2.4汉尺(一汉尺等于23厘米)变化,而且同一部书每条竹简单字的数量应该是同样的,至少这是某些种类书籍正式文本的规范。经常的数字为每片二十二字或二十五字(可能是《汉书》的一个错误,当为二十四)。(28)但是这些习惯并没有被出土的竹简普遍地确认,几乎没有考古学证据显示每支竹简的单字数目经常性地遵循了某一特定数字。同样的,这些差异可能并不重要,因为《汉书》似乎是说此规则只限于某些种类的文本,比如说经,而且仅应用在正式抄录的文本,只是还不清楚这种环境下“正式”意味着什么 。传抄文本的几个结构性特征看来又支持这些规则确实可能存在,特别是注意到当文本有错漏时,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原始文本得知在某一点的前或后有部分文本缺失,而缺失部分的字数经常是二十二(或二十四)的倍数。这种现象提示这些错漏的部分可能是被误植入了相应数目的[其他书籍的]竹简,每只竹简上有二十二(或二十四)个字。

(28) 汉书, 30, p. 1706. See also E. Chavannes, "Les livres chinois avant I'invention du papier," JA, series 10, 5 (January-February 1905): 5-75, esp. 18-38; and P. A. Boodberg, "Marginalia to the Histories of Northern Dynasties," HJAS 4 (1939): 230-83, esp. 246-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古典时代[classic].    从元前600年到元前200年的四个世纪,构成了可能称得上是中国古典文学和哲学黄金时代的时间。这是个严格意义上的古典时期,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早期文学里最受尊崇的作品,包括《论语》(Lun yu,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孝经》(Xiao jing, Classic of filial piety)、《孟子》(Mengzi, Mencius)和《左传》(Zuo zhuan, Zuo's tradition)。作为该时段后半期重要的文字作品,后二者从汉代到今天一直都被特别地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字正确和典雅写作的典范,当然是从不同的雅致精妙的水平[sophistication levels]来考虑的。

众多的青铜器铭文仍然是最重要的※※性资料,但在数量上它们已完全被从这段时期传抄下来的文献所掩盖。这一阶段还没有甲骨文被发现过,但我们有了刻在玉器上面的文字,和巨大数量的以墨水记录的文本,明显是用毛笔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到了此阶段的末期,已经发现有帛本文书存在。(27)

(27) For full discussion of these various kinds of early written documents, see Edward L. Shaughnessy, ed., New Sources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Reading Inscriptions and Manuscripts,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monograph series no. 3 (Berkeley: Institute for East Asia Studies and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1997).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前一贴的"虽然目前我们对这些篆刻文字的书写[script]、...",似应为"... 契刻的文字、..."

前古典阶段[pre-classical].    从元前1000年到元前600年这段时期大致与西周的年代吻合,我们可将其称为“前古典”阶段。它与古老阶段的区别点在于文献资料的充实,既有被发现的也有经过传抄的,而且反映题材的宽广程度也有突出的扩展,另一个特点是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在朝着我们称为传统标准古典中文的方向有显而易见的发展。

古文字文献中《书经》(Shu jing, Classic of documents)、《诗经》(Shi jing, Classic of poetry)和《易经》(Yi jing, Classic of changes)中的许多重要部分产生于这个阶段。在《书经》的某些特定章节以及《诗经》最早时期的一些颂诗中,它们的语法、风格和内容与这段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有着显著的相似性。(26)现在青铜器铭文自身已经成为了主要的※※资料来源,它们往往有着相当可观的长度和极大的重要性。从目前的证据看,在家牛肩胛骨和龟胸甲上篆刻文字的实践似乎终结于西周早期,当然占卜的仪式里骨和龟壳的使用并没有停止。

很清楚,语言本身还没有达到标准古典汉语的高度。它保持着一种简洁的风格和语法上斯巴达式的朴素,但已会偶然使用明了的句法机构来进行修饰,有些名词化的[约定]构成也已经出现。比起上一阶段,词汇显得更丰富,形式的改变也很大,不过这些变化的部分原因更可能仅仅是现存文献记录范围极大扩张的自然后果。核心词汇量的大小与前一时期的语言保持着一致,但未知单字的数量比甲骨文的有所减少。

(26) See, for example, the discussion in Edward L. Shaughnessy, Sources of Western Zhou History: Inscribed Bronze Vessel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section 3.2.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速度慢,就是现在的进度。弄完估计至少要两年。

232帖的标题编码应该是1.3

虽然目前我们对这些篆刻文字的书写[script]、用词和语法方面的认识还很不成熟,但可以肯定它们使用的语言是中文。同前面所说的一样,因为这些文本基本上全被限制在占卜的内容,对语言的运用只能提供一个偏曲的画面,所以现在对这段时间的语言普遍特点还难以总结。如果假定被使用的单字个数与词汇量相当的话,核心词汇的数量大概在3000至4000之间,其中许多是专有名词,还有少量使用频率较低的特殊化的专业词汇。这段时期文献里总量为4000或更多的单字中,能被确认的不超过一半。剩下的可被分归为不确定和未知两组。

从语法上讲,与标准的古典时期中文(第三阶段的语言)比较,这一阶段的语言里可供分析的总体句法结构特点,如以修饰[modification]或者名词化[nominalization]为例,还远不够充分,虚字(xuzi, grammatical particles)也少很多。多数语法结构显然仅能通过涉及到的相邻词汇来表达;至少从中文后期发展阶段的对比来看,[词汇间的]相互语法关系是隐蔽而不是明确的。和对单字的辨别一样,语法方面不确定和未知的成分总体上也占多数。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7-28 21:4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829
主题: 2
帖子: 1237
注册: 2007年3月
很有阅读意义的一本书,坚持翻好哈
楼主加油

目前进展了多少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谢谢!

3. 阶段划分

在元前1200年到元前200年的这一千年里,中文语言的演化过程现在只能通过书写文献的证据来了解。根据这些证据,我们可以把此过程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约200年,第二三各占400年。和所有语言一样,中文本身的变化是无缝的也是难以察觉到的。这里提到的三个阶段之所以能够被察觉,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事实之外的一段距离来审视它的※※,而且通过文献折射的语言难免在一定程度上是经人工改造的。

古老阶段[archaic].    三阶段中的第一个由从元前1200年至元前1000年的两个世纪构成。我们将把它称为古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字全是[出土]发现的,没有经过后世的传抄;包括所谓的甲骨文(jia gu wen, oracle-bone inscriptions)和一些铸造在青铜器皿上面的非常短小的文字(jin wen金文)。“oracle-bone inscriptions”这个英文名称通常指那些占卜文字,它们典型的是刻于家牛[ox]肩胛骨或龟胸甲[turtle plastrons]上,只见于商和极早期的周。(24)有少量周的样本被称为周原(Zhouyuan)甲骨文,其中有些包含有早周时期的人名,少数几片提到了商的名字,似乎提示它们的时间可能在周克商之前,是周向商的祖先作的献祭。(25)

(24) The term "oracle bone" accurate only for the scapulas, is for convenience commonly extended to refer to turtle plastrons as well.
(25) The authorship and nature of the Zhouyuan inscriptions is uncertain and much disputed. See Edward L. Shaughnessy, "Zhouyuan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Entering the Research State?" EC 11-12 (1985-7): 146-63; and the response from Wang Yuxin, Li Xueqin, and Fan Yuzhou, and the surrejoinder by Shaughnessy, in ibid., pp. 164-9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401
主题: 20
帖子: 4505
注册: 2005年8月
一直在关注!
楼主加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916
主题: 84
帖子: 4206
注册: 2004年4月
楼主加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尝试翻译本书,剑桥中国远古史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