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尝试翻译本书,剑桥中国远古史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6747 回帖:40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5.978
主题: 20
帖子: 4303
注册: 2012年2月
楼主这么好的精力赞一个。
作为非专业的英-汉译者,有三点建议:

1. 楼主在翻译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纯为爱好。翻译的文字通畅易懂,并尽可能的遵循了原著。
不过此类书籍应该有对应的台译本。如果有的话,楼主可以在这基础上做改善。
2. 楼主可以作为自由翻译者,试图联系剑桥出版社,问一下这本书在大陆是否有出版社购买版权。如果有的话,楼主可以联系对方询问是否有人愿意提供翻译。
3. 虽然是爱好,但google translater这一类的辅助工具还是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繁杂工作流程。例如文档自动分段、提供机器翻译,etc.推荐楼主试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328
主题: 2
帖子: 198
注册: 2008年4月
加油,目前在啃这一系列。还以为没有远古这一段呢

ttyy 发表于 2013-5-27 01:56
1999年出版的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不清楚为什么社科院※※所一直没有翻译。大概同期国内的有王玉哲中华远古史(2000),白寿彝中国通史2-4册(1994),读起来马列连篇实在有些味同嚼蜡;奇怪的是猿人突然四五万年前就进化成了智人,占主流意见的非洲说一个字都没提。

第一次尝试,不知道能否坚持下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谢谢!

形意部首都整齐划一地由一个单一的图形元素构成;除了能被拆分为不同的笔画外,它们不具可分性。对有些部首而言,我们推断可能存在一个更早期的形象图形作为语音形成的原型。[另一方面,]在书写符号发明之后,它们的固有含义与词汇间的关联一旦确立,许多形意符号能够被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直接代表某些词汇,其描绘对象不再是具体事物,其产生过程也不遵循前述的先出现形象图形再进行语音化的模式。当然很多实例的发展更像是介于二者之间:某个部首在发明之初可能已经包含了发音的关联,但它仍然在尝试一种基于图形化的表达。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4-2-12 00:0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06
主题: 0
帖子: 241
注册: 2007年7月
纯粹支持,楼主加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在我们最初使用某个图形来描述代表某一事物的时候,它只能称为象形图形[pictograph],还不成其为书写文字。此同一个图形,或者是经过了一定的改造,只有当它开始代表该事物的名字,即成为一个词的时侯,我们才能称之为形意图形[zodiograph]并将其定义为文字。象形和形意图形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图形本身,主要是看它们在使用中是否与为习俗认可的特定发音形成关联。从象形到形意的转变实质上是一个获取发音的过程。我们可以称其为"发音形成"[phoneticization],只有到了这个时候,象形图形,或者说其他任何图形,才转化成了书写符号。从书写的意义来看,一旦发音和图形的关联固化,这些图形是否保持其原有的写实性描绘特征已经无足轻重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形意化阶段[The Zodiographic Stage]

关于文字的出现,下面是一个广为接受同时理由充分的假设: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具体事物 、容易总结的行为或者关系的真实性描述来实现的73。现在看来中文看来与其他文字一样,也遵循着上述从无到有的过程。但不管在中国还是其他地方,对一个事物的描画不能等同于书写。图画,无论是多么的真实或者多么的传统化或样式化,始终只能是图画而非文字。如果想演变成文字,这幅图画必须要和所描绘事物的名字,也即是那个词联系在一起,并得到习俗的承认和普遍的应用。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此图画才能被认可为是文字。换句话说,当图画成为文字时,它一定是和某个发音相关联的,在需要表达完整词汇时,则会与一组发音序列吻合。该固有限制在书写系统的构建中决定了被纳入图形的类型, 我们可以据此赋予书写一个一般性定义:文字是语音的图形化表现74。

73. For an important apparent exception to this general rule, see Denise Schmandt-Besserat, Before Writing, Part 1, "From Counting to Cuneiform"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2). Her thesis, in a nutshell, is that in parts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prior to he advent of writing, small tokens of simple shapes, for example, round, rectangular, triangular, and avoid, were used as "counters" or "tallies" to keep track of commodities such as livestock, oil, grain, and so forth, the arbitrary association of a particular shape with a particular commodity becoming over time conventional and regular. By impressing the tokens into soft clay o e could make an accountancy record in which a particular shape represented a commodity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conven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tokens of a given shape and that particular commodity. These impressed shapes eventually became phoneticized, transforming them into graphs standing for the words naming the commodities.
Although Schmandt-Besserat's proposal, strictly seen, is an exception to the rule that writing arose through the phoneticization of realistic pictographs, it is only in the matter of realistic depiction versus arbitrary representation, that is, icon versus token, that it differs; the more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phoneticization of a representative graph remains the same.
74.One could, of course, define writing differently, to allow for all kinds of graphic representations of meaning. But to do that is to shift the discussion away from what we typically and straightforwardly think of as writing and, more important, from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riting, into the realm of semasiography and allied conceptual domains. For a longer discussion of this definition of writ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see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pp. 16-22 and passim.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尽管现在的汉字在外观上与西方的字母书写有着显著的差别,但是各项证据表明在起源时期,中文的发明与演进遵循着其他所有古老文字同样的特征性途径,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实际上除东亚外,现代语言的各种为人熟知(或不为人知)的各种字母和音节都是从前者逐渐变化而来的。即使中部美洲文明的玛雅象形文字也有着一样的轨迹。上述四种语言在起始时都经历了三个发展步骤:形象化阶段[zodiographic],多样化阶段[multivalent],定型期[determinative]。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对书写发明的三段式进阶描述只是一种对书写体系构建原则的人为区分。当然[地域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第一次认识到了图形语音化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该三阶段原则的具体实施应该是同步发生的。

最后一句的原文:Except at the earliest moments when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graphs phonetically was first realized, it is not likely that the actual operations of the principles entailed in these three stages was anything other than simultaneous.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4-2-1 00:0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3
主题: 5
帖子: 157
注册: 2012年1月
ttyy 发表于 2013-05-27 01:56
1999年出版的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
翻译了也不给你出版啊!※※子里的※※没地方混了。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helleween 发表于 2014-1-29 04:21
ttyy兄真勤劳,快过年了还加班。
继续小建议。
1、would be是虚拟语气,将one day提前,意在强调be found。
2、这里面从句一个接一个,可以适当断句。
3、一般来说英文的否定句翻成肯定句也比较顺,那么此句是否可如此翻译(为方便起见,前句我也贴出)?
There is at present no significan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Chinese writing was in use in locales other than Anyang at early time, but given the highly incomplete and accidental nature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of early China, it would be foolhardy to suggest that such evidence may not one day be found.
在早期阶段,目前尚无确凿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有安阳以外的地区使用汉字,但考虑到上古时期考古资料的的匮乏和发现的极大偶然性,在将来有可能会发现此类证据(或将来发现此类证据并非不可能)。
将Chinese writing翻成汉字,因为本书即讲中国,没必要再写中国了,看起来也不别扭。前文主要在商代的文字成熟,early China似乎翻成上古时期较佳,同理不必再重复中国。
ttyy兄翻译辛苦,其中滋味不必多言。我这个旁人就着一两句信手一说,比不得您要通篇考虑,若有冒犯请海涵

这里过年不放假,没什么感觉。倒是Hell兄给出的详细回复和tips花了精力,多多致谢!
这个翻译只是兴之所至,走到那算那,根本没有通盘考虑。所以贴名用的是远古史,似乎国内传统的称呼是上古史。

把前一段的第一句改了下,似乎稍好点。
对于这一早期阶段,目前还没有重要证据提示在安阳以外的地区存在有中文的书写形式;但是考虑到中国上古考古有关资料的高度偶然性和不完整性,如果就此把这类发现在未来某一天出现的可能性置于度外无疑将是非常莽撞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3.964
主题: 41
帖子: 1168
注册: 2008年4月
ttyy 发表于 2014-1-28 22:24
“意义重大的发现完全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出现” 感觉翻译的不好。
原文是..., it would be foolhardy to suggest that such evidence may not one day be found.
或者直译为
“认为那些证据不太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出现的想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ttyy兄真勤劳,快过年了还加班。
继续小建议。
1、would be是虚拟语气,将one day提前,意在强调be found。
2、这里面从句一个接一个,可以适当断句。
3、一般来说英文的否定句翻成肯定句也比较顺,那么此句是否可如此翻译(为方便起见,前句我也贴出)?
There is at present no significan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Chinese writing was in use in locales other than Anyang at early time, but given the highly incomplete and accidental nature of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 of early China, it would be foolhardy to suggest that such evidence may not one day be found.
在早期阶段,目前尚无确凿的考古学证据表明有安阳以外的地区使用汉字,但考虑到上古时期考古资料的的匮乏和发现的极大偶然性,在将来有可能会发现此类证据(或将来发现此类证据并非不可能)。
将Chinese writing翻成汉字,因为本书即讲中国,没必要再写中国了,看起来也不别扭。前文主要在商代的文字成熟,early China似乎翻成上古时期较佳,同理不必再重复中国。
ttyy兄翻译辛苦,其中滋味不必多言。我这个旁人就着一两句信手一说,比不得您要通篇考虑,若有冒犯请海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意义重大的发现完全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出现” 感觉翻译的不好。
原文是..., it would be foolhardy to suggest that such evidence may not one day be found.
或者直译为
“认为那些证据不太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出现的想法无疑是不切实际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谢谢。
感觉吃力,时间花费大,而且下段时间空闲会比较少。争取把第二章弄完,不过进度会很慢。

在此早期阶段,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提示在安阳以外的地区存在有中文的书写形式;但考虑到早期中国考古有关资料的高度偶然性和不完整性,意义重大的发现完全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时刻出现。新石器时代陶片上偶尔会出现涂写或刻写的这样或者那样的印迹,其中部分可早至元前第五千年,从抽象意义的角度看,它们有可能是书写符号。有人据此提出中文书写的源头远远早于中期或晚期商代71。可是这些印迹中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被成功地印证为商文字或者任何一种中文书写形式。由于缺乏已知的语言环境,我们不可能从视觉上解读这几个图形符号;除此之外,它们距商代文字至少有一千年的间隔,在某些例子中该间隔可以达到3500年,仅仅这一巨大的时间跨度就足以将它们排除于商文字直接祖先的范围以外72。对于它们是否成其为一种文字符号,我们持开放态度;现在有把握的看法是,它们与从晚商开始发展的现行中文书写系统之间没有任何※※学意义上的联系。另一方面也没有证据支持该书写是从西亚文明或者其他地方传入中国的。就目前研究进展而言,中文书写系统的发明不太可能过多地早于元前1200年,似乎也是完全的自成独特体系sui generis。

71.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these kinds of marks form various Neolithic sites. For the best summary and discuss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these marks can be considered writing, see Qiu Xigui裘锡圭, "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 中国语文 1978.3: 162-71; and K. C. Chang's discussion in Chapter 1, this volume.
72. For a discussion of this issue, see William G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New Haven, Conn.: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4), pp. 35-9.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4-1-28 22:0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2.439
主题: 31
帖子: 2559
注册: 2004年12月
继续顶,lz放假加把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93
主题: 8
帖子: 1852
注册: 2008年12月
ttyy 发表于 2013-5-27 01:56
1999年出版的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 B.C.
不清楚为什么社科院※※所一直没有翻译。大概同期国内的有王玉哲中华远古史(2000),白寿彝中国通史2-4册(1994),读起来马列连篇实在有些味同嚼蜡;奇怪的是猿人突然四五万年前就进化成了智人,占主流意见的非洲说一个字都没提。

第一次尝试,不知道能否坚持下去。


如此难得的贴子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关于汉字[形态]描绘的对象,其解释总是主观的,而且从来无法完全等同于该汉字所代表的意义;但是,当这种解释是通盘考虑的结果,同时没有借助无根据的推论假设时,我们能够认为它合理地代表了物质文化中表现相同的某种特定方面。对图形“册”而言,如果“用绳编连的书简”的解读正确,其言外之意无疑是说这类文书在远古时期确实存在,只是因为作为载体的竹简木札易于腐烂而没能流传后世。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那时竹或木条上的文字全是用毛笔写成的。后世简牍上从来没出现过刀刻的文字,现在没有理由去考虑商代会使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晚商时期毛笔书写的证据来自陶器和玉器,它们光滑表面上的有些汉字似乎是用毛笔写上去的,吉得炜David Keightley由此讨论了某些甲骨文的一种可能的书写方式,人们先用毛笔把文字描写在甲骨上然后进行刻写。(70)这项证据提醒我们,商代刻写文字的同时仍然可能存在以竹木为载体的文书,我们不能假定宗教应用是书写文字的唯一起源背景。

(70) In Chapter 3, this volume, Robert W. Bagley refers to a jade ge戈 on which brush-writing characters appear. This ge is illustrated in Kaogu Xuebao 1981.4: 504, as well as in the source Bagley cites. For Keightley's basis for recognizing brush-writing characters on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see Keightley, Sources of Shang History, pp. 46-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这有一个得到没有回答的问题,除了肩胛骨、甲壳和青铜器以外,这些早期阶段的文字有没有可能还会以其他较不耐久的材质为载体。现存的此阶段的文字显然都是有关礼仪和宗教仪式的;会不会有其他种类的,也许更加世俗化的文字存在?它们因为写在了和后期阶段类似的竹简、木简等易于腐败的材料上面,所以没能幸存下来。放弃考古学,我们换种文化角度的考虑,最早期的书写文字是否是专门为宗教和礼仪记录的目的而产生的,或者,它还有其他更实用的作用,使用[更普通的]难以保存的材料而没能保留在考古学证据中。(69)

最具说服意义的例子存在于已识别的商代汉字目录里,甲骨文里出现的“”字[无法输入甲骨文的册字],也是现代的“册”(cè, writing table[s], 也写作“策”),提示当时的文字确实有写在竹简或木简上的。该图形的写法一般被理解为几个竹或木条用条带捆绑在一起,与后代文书的形式一致,后者我们拥有直接的考古学证据。

(69) On the question of the utilitarian use of early writing, including a discussion of the Chinese case, see Nicholas Postgate, Tao Wang, and Toby Wilkinson, "The Evidence for Early Writing: Utilitarian or Ceremonial?" Antiquity 69 (1995): 459-80. I am grateful to Robert W. Bagley for drawing my attention to this article.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2 中文书写文字

中国最早的已知书写文字是本世纪初在安阳发现的甲骨文(经常缩写为OBI),安阳是商的最后一个王都。(68)这些文字被刻在家牛肩胛骨或者龟的胸甲上(二者都可以典型地归类在“骨”这个统称之下),记录着当时商王廷占卜的卜辞(这也是甲骨文oracle-bone inscriptions名称的由来),占卜经常与向某位王室祖先献祭的仪式联合进行。把这些卜辞的内容集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中辨认出九位施行过占卜的商王,他们无疑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商代最后九个国王,《史记》是元前第一世纪由司马迁(约元前145-86)撰写的。九位商王中的第一个是商王武丁(King Wu Ding),他可以大致定位在元前1200年左右,这是我们可以确定的中文文字出现的最早年代。另外还有一些浇铸在礼仪性青铜器皿上的短小铭文也产生在同一阶段。以我们现在对这些证据的认识,还不足以明确哪一类可能更早一些;唯一可以说的是卜辞和铭文都始于大约元前1200年,没有哪一个会早于该时段。

(68) See Chapter 3 and 4, this volume; and David N. Keightley, The Oracle-Bone Inscription of Bronze Age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基本上毫无疑问上古中文中有非常多的音节具有词首复辅音。人们显然在很久以前就通过丰富的谐声证据认识到了这一点,下列的除了是非同部位声母外几乎就是典型的谐声对字提示了某种复杂的声母:[a complex initial]

各 EMC kak    洛 EMC lak   (二者都是〈*-ak)
林 EMC lim     禁 EMC kim   (二者都是〈*-əm)
鱼 EMC ŋia     穌 EMC sɔ   (二者都是〈*-a)
今 EMC kim    贪 EMC tʰəm   (二者都是〈*-əm)
少 EMC ɕiaw'  妙 EMC mjiawʰ   (二者都是〈*-aw)
朝 EMC triaw  廟 EMC miawʰ  (二者都是〈*-aw)

像这样成对(有时是三个或者四个)的名单可以乘以多倍数的扩展。尽管至少有部分明显可以用词首复辅音来解释,但很大程度上,我们仍然不清楚这些复辅音准确的音系学性质,还有它们在语言的较迟阶段是如何发展的。(67)

与上面提到的[相对]简单的声母、韵母重建比较起来,复辅音重建的困难,以及与中间辅音相关的问题要难以解决得多,中间辅音在上古中文中可能包括了-r-,半元音-j-和-w-等;因为不具备一个音系学框架用来判断什么样的复辅音是可能的,而哪些是不可能的。现阶段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排除任何可能性,当然也没有人相信全部的可能性都曾经发生过。

(66) For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xie sheng, see p. 120.
(67) For speculation on the nature of Old Chinese consonant clusters and how they may have devolved in later stages of the language, see Bernard Karlgren, Analytic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d Sino-Japanese (Paris: Librairie orientaliste Paulb Geuthner, 1923), pp. 31-2; Peter A. Boodberg, "Some Proleptic Remarks on the Evolution of Archaic Chinese," HJAS 2 (1937): 329-72, especially section 4, "Archaic 'Anlaut' and Dimidiation of Graph and Phoneme," pp. 353-60; and 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pp. 218-34.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8-12 01:5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声母.    在蒲立本Pulleyblank看来天干地支共二十二个符合包含着一套上古中文的完整和不重复的声母列表。类似于《诗经》的韵脚与韵母的关系,这些符号同样为声母提供了一种封闭的音系学区别特征,而且它反映的语言要比前者的年代早很多。干支符号在约元前1200年最早期的商代甲骨文中即已出现,[如果此假说成立的话,]它一定反映了那个时期的语言。

虽然多数学者并不认同干支符号明确构成上古中文完整封闭的声母体系,但蒲立本Pulleyblank的观察发现,除了“祭”-ats[顶部有一三声符号]是个例外,干支声母列表(表2.3)的第一、二和四行分别对应着他重建的《诗经》韵母列表(表2.2)的c、b和a列,并以此作为该假说的部分支持理由。当[语言发展]到了《诗经》的时代,词首辅音的体系完全可能已经包括了清送气塞音[voiceless aspirated stops](p,t,k)[均带有h上标]、齒齦擦音[dental or alveolar affricates](ts,ts)[第二个s有h上标],一个s[顶部有一三声符号](也可能是s)和一个喉塞音(ʔ等。这些可能源自于干支声母列表的第二行。最后两个音段成素被认为是后来去声和上声音调的前身。到了汉代,声母目录里可能又添加进了浊塞音[voice stops](b,d,也许还有g)和一个r/l音位对比[an r/l contrast]。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8-11 21:05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传统上所有上古中文的音节被分为两大类,即高本漢Karlgren重建中提出的两个类型:声母后跟随有一个硬顎無擦通音[yod](他的半元音[semi-vowel]-i-[i下面有一凸面向上的半圆符号]在其他地方经常被表示为-j-)作为中间辅音的音节,和不附带该硬顎無擦通音的音节。此硬顎無擦通音不仅见于上古中文,也见于蒲立本Pulleyblank的早期与后期中古中文,最近它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遇到了强烈的质疑。蒲立本Pulleyblank把这两种类型称为A型和B型,但是将二者的区别[仅仅]解释为“上古口音中,突出部[prominence]在第二个音拍[mora]的A型音节 ,和突出部在首个音拍的B型音节之间的一个韵律上的差异[a prosodic difference]。”(64)

罗杰瑞Jerry Norman也怀疑此硬顎無擦通音在上古中文的真实作用,认为这两类间的不同出现在语言的较晚期阶段,显示了对上古中文音节是否进行鄂音化的倾向。鄂音化是[语言发展的]常态,罗杰瑞Norman认为上古中文时期如果某个音节的卷舌[retroflexion]或者咽音化[pharyngealization]过程发生了中断,以后该音节将无法鄂音化。由此他把非鄂音化的音节视为音系学的标记形式。这也与事实吻合,中古中文的大多数音节在词首辅音[initial consonant]后存在一个鄂化的滑音[a palatal glide](高本漢Karlgren的硬顎無擦通音yod];但高本漢Karlgren通常把它们看作声母的鄂音化[palatalization of the initial]或是前置元音[fronting of the vowel],或者同时包括这二者。(65)无论你认同蒲立本Pulleyblank还是罗杰瑞Norman的解释,它们都表达了上古中文的同样一个根本特点,也就是高本漢Karlgren及其追随者在他们传统重建中所说的所有硬顎無擦通音,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

(64) Pulleyblank, "The Old Chinese Origin of Type A and B Syllables," p. 79. Pulleyblank has in past work marked Type A syllables with an acute accent mark over the head vowel, and type B with a grave one, for example, -án and -àn, respectively, for final -an, and so mutalis mutandis for other finals. Most recently, he has suggested marking the distinction with the IPA symbols for stress, to avoid confusion of the acute and grave accent marks with the tone marks of transcriptions of later stage of Chinese (ibid., note 4).
(65) See Jerry Norman, "Pharyngealization in Early Chinese," JAOS 114, 3 (1994): 397-408.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8-11 17:4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韵母.    在中文※※音系学的典型用法中,“韵”这个术语多代指一个音节单位中除声母外的全部其他元素,包括了中间辅音[medial](如果有的话)、介音[head vowel]、词末辅音[final consonant](如果有的话),和声调(或者对应着那些后来变成了音调的音段成素[segment feature])。换种说法,我们也许可以讲韵母就是音节中涉及到韵律[riming]的部分。它将涵括音节中去除声母(有时包括中间辅音)的其余所有部分。(62)中文音系学的大多数分析都把中间辅音归属于韵母,但上古中文有所不同,现在还不能很清晰地归纳中间辅音的特点,尤其是当它们与词首复辅音[initial consonant clusters]有关联时。把它和声母与韵母独立分开处理可能更合适些。

表2.2c栏里的韵母对应着中古中文的“入”(ru, entering)声调,其区别特征为带有词尾清塞音[final voiceless stop]。通常认为中古中文的其他三个音调,“平”(ping, level)、“上”(shang, rising) 和“去”(qu, departing),是在帝国时代开始以后的某些时间,从一些更早期的音节变化而来的,后者的韵母列入了表2.2的a栏和b栏;其中上声和去声的音节伴有附加的音段成素。a和b栏里那些韵母尾部带有喉塞音?[不是问号,下面的点和主体是联成一体的][a glottal stop]的音节发展为上声;带有s[顶部有一三声符号]的变为去声;没附带有?或者s的音节最终进化成了平声。(63)

(62) For a very clear description of how these parts of the syllable were conceptually recognized in the Chinese linguistic tradition, see Norman, Chinese, pp. 25-8. For Old Chinese specially, Pulleyblank (private communication) has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 od "medial" may be less useful than that of "initial cluster."
(63) See 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pp. 302-24. What is written here as s is more commonly identified as s, as in examples given elsewhere in this chapter. The proposition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qu tone is not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 本帖最后由 ttyy 于 2013-8-9 17:52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hanshui1990 发表于 2013-8-8 14:08
翻着玩玩差不多,但是离出版要求差太多了,翻译出版公司的审校如果看到文章,恐怕要抓狂。译文语句生涩、欧化严重。建议楼主少用被动句,不可套用系表结构翻译,该省的词大胆省去,中文注重意合,都按单词意思说出来未免罗嗦。

谢谢提出中肯建议。翻译时想把原文的每个单词都表达出来,所以搞得乱七八糟的,属于硬译一类。原文里被动句还要多,已经改了些。翻译相当于详细学习一遍,也练习下中文。

在另一方面,我们给出的梗概最多是个表面上可以成立的简单混合体[prima facie a mixtum compositum]。上古中文韵母音值[phonetic values]的重建主要基于一套用《诗经》的韵脚分组定义的区别特征[the set of distinctions],因此能够反映了元前六世纪时期的特点。相反,声母重建则是通过重建韵母时所使用的辅音进行推测,并使用了蒲立本Pulleyblank提出的一项假说,即名为“天干”和“地支”的一套二十二个符号包含着一张全面详尽而且不会重复的辅音列表。(61)它意味着这些重建的音值体现了干支概念最初确立时的语言。鉴于最早的甲骨文里已经存在有干支符号,蒲立本Pulleyblank为它们重建的音值可以被认为是反映了元前1200年这段时间的语言。这一时间要比他以《诗经》为基础重建的韵母音值的时代提前超过半个千年。尽管我们可以对这一阶段语音的进化作出一些推想,甚至也可以推测直到汉代以前另半个千年的情况,但就此早期语言※※来说,目前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要远比已知的多很多。总而言之,虽然这里的重建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后推出的,也是有根据和有实用价值的,我们必须承认上面所说的各种特点都是暂时性的,从任何意义上讲,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个对上古中文语音系统的统一或者综合的描述。

(61) See Pulleyblank, "The Ganzhi as phonogram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156
主题: 14
帖子: 1529
注册: 2007年5月
翻着玩玩差不多,但是离出版要求差太多了,翻译出版公司的审校如果看到文章,恐怕要抓狂。译文语句生涩、欧化严重。建议楼主少用被动句,不可套用系表结构翻译,该省的词大胆省去,中文注重意合,都按单词意思说出来未免罗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呈现在这里的粗略勾画主要基于蒲立本E. G. Pulleyblank最近提出的重建和设想。(59)这不是因为它们已经是确定无疑的了,已经回答了所有的问题或解决了上古中文的全部疑难点;实际上[它们]距离这些目标还很遥远。但在我看来,到目前为止,和其他的研究成果比较,该勾画确实更全面地利用了多种多样的证据。尽管它各方面的推测和有时的争议,蒲立本Pulleyblank的工作可以确保描绘出一张有关上古中文音系学和形态学结构的相对完整的画面,并为进一步探讨中文关联语系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其他大多数相比,他的研究取向也更少受到中文语言学※※中某些传统的但成问题的假设的束缚。(60)

(59) The discussion given here is my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my own understanding of Pulleyblank. It is by no means a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f Pulleyblank's views on Old Chinese, nor should it be assumed that Pulleyblank would endorse any particular part of it  that either diverges from or extends beyond his own published remarks. The relevant recent publications are Pulleyblank, "The Ganzhi as Phonogra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the Calendar," EC 16 (1991): 39-80; idem, "The Old Chinese Origin of Type A and B Syllabl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 (1994): 73-100; and idem, "The Historical and Prehistorical Relationships of Chinese."
(60) Apart from Pulleyblank's work, the most recent major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Old Chinese sound system is William H. 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no. 64 (Berlin: de Gruyter, 1992). For a review of this book, see William G. Boltz, "Note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 Oriens Extremus 36, 2 (1993): 185-20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谢谢提醒!

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能够区别前帝国※※时期语言的几个阶段,明了它们之间的音系学联系和观察语言声音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要达到如此系统和全面的高度,我们需要[资料的]准确性,但在目前的研究阶段这个条件还完全不可能存在。除了中古中文的重建形式和《诗经》的韵脚分组外,重建上古中文需要其他的附加因素,比如汉字谐声(关于这个术语,参见后面第120页)的证据和外来词汇的转化。这类数据倾向具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来源于不同的时间阶段。因为上述原因,要想建立单一的代表了某一特定时间点的真正上古中文语言是很困难的。当我们只能利用有限的可展示同质证据重建这个或者那个语言特点时,此特点可被视为联系于该证据所代表的时间段。但是支持某个特点的证据并不一定和其他的证据处于同一时期,这样的话,简单地将各种不同的重建部分组合在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可能性就被预先排除掉了。(58)对于上古中文总体的音系学概况和语音学进化,我们现在能从已知的[依据]中间辨别到一些模糊的概念,但是试图确立独立完整的上古中文音系学描述仍然为时过早。

(58) Some of the most recent work of William H. Baxter and Pulleyblank has taken account of the temporal disparities in the nature of the evidence for Old Chinese and has included proposals for reconstructions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periods depending on the date of the evidence. See Baxter, "Zhou and Han Phonology in the Shijing," in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Phonology of Asian Languages, ed. William G. Boltz and Michael C. Shapiro, Amsterdam Studies in the Theory and History of Linguistic Science, series 4: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no. 77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1), pp. 1-3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487
主题: 2
帖子: 132
注册: 2005年9月
等你翻译完了估计就有人要出版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谢谢鼓励!

重建上古中文的尝试基本上都是从重建中古中文入手,然后向后反推再重建上古语言;中古中文指的是隋-唐-宋时期的语言,特别是经过隋代韵书[riming dictionary]《切韵》(编成于601年)编撰成文的部分,宋代改进后的版本称为《广韵》(编成于1011年)及稍后期的等韵图(dengyuntu, rime tables)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韵镜》(编成于十二世纪中期)。(56)这些韵书和韵表合在一起能够为中古中文提供一个基础的正式音系学结构,而且第一次为中文生成了一种音系学特质的完整封闭系统,它可以作为重建工作的框架。但上古中文就没有这些方便的文本作为起点,也没有明显[可行的]办法来遵循一个正式封闭结构进行重建。由清代朴学家们[philologists]分析建立的《诗经》韵脚分组通常被替代用作上古中文韵母[finals]重建的框架。(57)但还没有任何明显可用的对应物来帮助声母[initials]的重建。

(56) Pulleyblank distinguishes two varieties of Middle Chinese, Early and Late. The former is the language registered in the Qie yun 切韵, of about A.D. 600, representing in his view the literary standard of the Nan-Bei Chao period capitals of both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The latter is the Tang standard language of Chang'an and is reflected in the rime tables, about three centuries later than Early Middle Chinese. See his Middle Chinese, p. 62 and passim. Most other scholars reconstruct only a single form of Middle Chinese, representing the Tang-Song Koiné generally. Middle Chinese is what Karlgren called Ancient Chinese.
  For a succinct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e and use of the Qie yun and the rime tables as sources for Middle Chinese phonology, see Norman, Chinese, pp. 24-42.
(57) There were, of course, Ming and even Song Yuan predecessors to the Qing scholars who recognized that the sounds of the language had changed over time and that this was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in the study of early texts, but the philological enterprise came to fruition in an extended way only in the Qing. See Benjamin A. Elman,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84), for a complete study of how this scholarship arose from earlier intellectual and textual concerns and for a survey of the intellectual setting in which much of this work took place.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93
主题: 10
帖子: 282
注册: 2013年7月
ttyy 发表于 2013-5-29 01:52
这一代学者是幸运的,他们的成熟恰逢考古学开始对中国本土学者产生深远影响的时期,而那时考古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学科。两个世纪之交的重大发现有力地宣示了这个学科将在中国远古※※研究中发挥的巨大潜能。首当其冲的是镌刻在骨片上的远古中国文字,即所谓甲骨文,它们最终被证明来源于现在河南省的安阳Anyang,后者是商代一个王都所在的位置。这个发现以及其后一个世纪学者们的努力和后续相关发现将是本书第四章的内容,此处暂不赘述;不过也许很容易看到作为高居中国文字发展起点的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家们来说是无与伦比的重要,它比当时已知任何最早的资料还要提前到数以百年计。

距离甲骨文的发现仅仅数年后,中国的另一侧迎来另一个重大的发现。它位于现在甘肃省的绿洲城镇敦煌Dunhuang,在中世纪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佛※※聚居地。发现物中包括大批公元后五至十世纪的手稿抄本。这个发现地及其宝藏所处的年代要远远晚于本书关注的范围(8)。尽管如此,由于西方学者尤其是伯希和最初的关注,这个发现极大地触发了西方在中国进行考古活动的兴趣。随之而来的考古成就包括安特生[J.G.Andersson]1920年在河南渑池Mianchi仰韶Yangshao村对中国首个新石器遗址的发掘和数年后由一个中欧联合 ...


LZ强悍,支持支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1.6 上古中文的发音系统

在许多方面来说,如果不利用中文词汇发音为资源的话,以古典中国文献、文字和※※为对象的这类研究将不可能严肃地进行下去。词汇的训诂,形态学和语法的研究,辨别外国借用词和名称,更不用说中文自身语言相似性的调查,所有这些都需要一张上古中文音系學结构的清晰画卷作为基础。

在二十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从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开始,数量众多的现代学者,凭借着西方比较和※※语言学以及方言学的训练背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来进行重建上古和中古中文发音系统这个困难重重的工作。(55)这是一个不小的创新工程,并且将继续如此;尽管它在汉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接近于一个世纪的努力几乎没有赢得什么没有争议的成果,尤其是在上古中文方面。

(55) Karlgren was not actually the first Western scholar to undertake the reconstruction of early stages of Chinese, but he is probably the best known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such scholars. See E. G. Pulleyblank, "European Studies on Chinese Phonology, the First Phase," in Europe Studies China: Papers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Sinology, ed. Ming Wilson and John Cayley (London: Han-shan Tang[寒山堂], 1995), pp. 339-67.
  Karlgren's first book-length contribution was his University of Uppsala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1915, titled Etudes sur la phonologie chinoise. It was subsequently published in an expanded version in installments between 1915 and1926. His best-known and most commonly used work is the revised version of his dictionary of early graphic forms accompanied by his reconstructions of both Middle and Old Chinese (which he calls Ancient and Archaic Chinese, respectively). This is the Grammata Serica Recensa, first published in BMFEA 29 (1957): 1-332, and frequently reprinted separatim thereafter. As the title suggests, this is a revised version of an earlier work that Karlgren published in BMFEA in 1940, called simply Grammata Serica. Both of those works are in dictionary format and give reconstructions for nearly every character included. For that reason alone they continue to be widely resorted to, even now,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much of Karlgren's linguistic work, valued as it was when it was first done, has been supersede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4.73
主题: 19
帖子: 9232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n EOS R10
史前期北方地区温度变化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尝试翻译本书,剑桥中国远古史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